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正文宣传动态

习近平署名文章里的周达观是谁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8日 来源:浙江宣传

  4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柬埔寨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元代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成为研究柬埔寨历史的重要文献。

  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从此他的名字便与对外交流联系在了一起。而世人未必都知晓的是,在郑和出发前100多年,就有一位中国人出海远赴真腊,开启了对外交流的壮阔之旅。

  他就是地理学家周达观,他出海的始发地是浙江温州。回国后,他写成了《真腊风土记》一书。

  一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柬埔寨被统称为“真腊”。周达观的一生与出访真腊的远行深深羁绊在一起。

  公元13世纪末的一个早春,由元朝政府派出的使团在温州港登上了前往真腊的海船,周达观就是使团中的一员。

  这趟航行一开始便不太顺利,路上遭遇了逆风等险境,使团在海上漂泊了4个多月之久,才至真腊国都吴哥城登岸。

  呈现在周达观眼前的是强盛的吴哥王朝。在真腊的一年时间里,他看到的吴哥社会,是世俗王权和宗教神权在政治上共同作为统治阶级;是贸易往往“皆妇人能之”;是农业上“大抵一岁中可三四番收种”……

  周达观回国后,撰写了《真腊风土记》一书。全书共8500字左右,记录了他在真腊的见闻。

  比如,那些“黄色桥柱甚巨,皆雕画佛形”的精美建筑,给周达观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一一记录下吴哥寺、巴方庙、巴肯寺等建筑的具体样式和方位。这些成为后人实证吴哥遗址的“藏宝图”,甚至仍可作为当下的旅游指南来使用。

  几百年来,《真腊风土记》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真腊风土记》“文义颇为赅赡……元史不立真腊传,得此而本末详具,犹可以补其佚阙”。该书还被翻译成法文、日文、英文、柬埔寨文、德文等多种文本,成为研究柬埔寨中古时代风物的必读书目与重要文献。

  不可否认的是,受制于时代和文化视野的局限性,周达观当时的记述难免会有一些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但文中处处流露的文化包容、人文历史价值以及无可替代性,仍是其珍贵之处。

  二

  周达观见证的是吴哥王朝的辉煌时刻。他没想到的是,有一天这个辉煌的王朝居然连一个背影也没能留下。而他的《真腊风土记》则成为这段灿烂文明的宝贵记录。他的远行,于个人而言,可能是人生的奇幻之旅;于后世而言,则是海上丝绸之路弥足珍贵的遗存。

  在《真腊风土记》的总叙中,周达观极其详细地叙述了这趟航行: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

  这段看上去比较拗口的话,其实画出了一条航线,这条航线与100多年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多有重合,可见其很可能为后代海上航行提供了重要的向导。

  他的记载留下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确证。当地“以唐人金银为第一”,随处可见“唐货”,温州的漆盘、泉州的青瓷器等在当地十分常见,还有檀香、木梳、针、麻布、布雨伞等也大多来自中国,“唐货”是当时工艺与质量的口碑保证。通过记载海船、商品、技术、人口等的流动,周达观还原了13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际运作。

  在写下异国风情的同时,周达观的视野没有局限在“猎奇”上,而是用一定笔墨来记载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他在书中记录了侨民的生活,描摹了“唐人”与吴哥民众交往的场景。当地人“见唐人颇加敬畏”,足以见得“唐人”在当时的柬埔寨社会中备受礼遇。在“异事”一章中,还出现了一位侨居该国35年的温州老乡薛氏,今天的我们仍能从其行文中体味到“他乡偶遇故乡人”的喜悦。

  三

  回望周达观的这趟真腊之旅,特别是他写就的《真腊风土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物质和文化遗产。

  留下了文明的火种。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是关于吴哥王朝的重要文明记载。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吴哥王朝覆灭后,一些成文的古代典籍难以保存,王朝的记忆曾一度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柬埔寨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后,一时间陷入了没有本国历史文献、无法编写历史教材的窘境。

  而根据《真腊风土记》法文版的指引,一名法国生物学家在丛林中发现了被尘封数百年的吴哥王朝。来自中国的这抹文献星火,成为照亮古老文明的炬光。1971年,柬埔寨作家李添丁又将《真腊风土记》翻译为柬埔寨文,自此更多柬埔寨人得以了解触摸曾经的辉煌历史。

  增进了文明的互鉴。翻看《真腊风土记》,周达观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以相互尊重的立场观察、思考和记载。在他的笔下,有山川物产、王城胜景的描绘,也有语言宗教、历法制度的解读。

  作为官方使节,他带去了中华文明的善意与情谊,也成为不同文化传播的使者、桥梁。19世纪后,《真腊风土记》被陆续翻译成各国语言,得以广泛研究传播。从这个角度看,周达观的远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跨越,更是一次跨文化交流的回响。

  见证了珍贵的友谊。早在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对柬埔寨王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发表署名文章,文章中就写道:“中国元代使节周达观到访柬埔寨后写下《真腊风土记》一书,记载了吴哥的风土人情和中柬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柬埔寨人民没有忘记周达观。距离吴哥寺东北方向大约60里处有一处名为“荔枝山”的地方,山头长满的荔枝树相传是由周达观随船携带的种子繁殖而来;伫立在暹粒的周达观博物馆,向世人静静述说着中国与柬埔寨的友好往来史。

  柬埔寨有句谚语:“有路就有希望。”浩瀚的大海上,700多年前周达观远行的这条路,无声地启迪:大海不是交往的阻碍,而是连接的纽带。海丝之路亘古通今,文化交融、命运与共的故事常写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