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人文经济学视域下 温州工业遗产的价值与开发路径
童吉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见证,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样需要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
工业遗产的概念界定与温州保护现状
工业遗产这一理念起源于英国的工业考古探索,并伴随着诸如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等全球性组织的成立及一系列国际性会议的举行,其定义、实质以及保护策略逐步得以清晰界定。2003年颁布的《下塔吉尔宪章》关于工业遗产的阐述明确指出,工业遗产涵盖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技术价值、社会影响、建筑特色或科学重要性的工业文化遗迹。近年来,随着时代变迁与认知深化,对工业遗产保护理念进行适时调整的呼声日益高涨。
温州素有“百工之乡”美誉。民国期间,受温州港开埠和西风东渐影响,温州成为近代沿海地区较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温州纺织、服装、鞋革、电器等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形成独具特色的温州模式。独具地域特色的工业发展历史为温州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工业遗存,虽在城市更新建设中一些工业遗产被破坏,但依然留下如富华染织厂、温州面粉厂、东屿电厂、温州冶金厂等珍贵工业遗产。根据《温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中公示名单,全市工业遗产建议名录共计46处,现存工业遗产37处,已消亡的工业遗产9处。此次规划主要从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价值评定,提出相应保护等级。
人文经济学与工业遗产价值开发的建构逻辑
人文经济学旨在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之间如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重大议题,特别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它着重强调需融入丰富的人文内涵,旨在达成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互促共融。
首先,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遵循。人作为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核心主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非仅仅局限于对建筑实体的简单修复与改造,其核心在于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这些空间注入鲜活的文化内涵。人的创意灵感、智慧结晶以及辛勤劳动,构成了工业遗产“活化”保护与开发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只有当人成为这一进程中的绝对中心,才能真正实现工业遗产的价值重塑,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其次,以文化与经济共融互促为价值动力。从人文价值维度审视,城市工业遗产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纽带。它们不仅是普通民众生活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还带来独特且易于辨识的感官与情感体验。这种深刻的体验,既源自工业遗产在生产流程、工程技术、建筑设计等领域所彰显出的技术与科学价值,也植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之中。从产业经济价值维度审视,工业遗产的开发历程实质上是一个文化资本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动态过程,整个过程涉及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再生产。不仅包括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资源价值,还涵盖通过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所激发的产业经济价值,这些价值共同构成了工业遗产转化与再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
温州工业遗产“活化重生”的开发路径
人文经济学致力于融合理性的经济活动与丰富的人文因素,不仅聚焦于经济行为本身,而且更深入地探讨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等多元要素,旨在构建一种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使经济利益与人文需求互融共促。
首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全面保护与利用档案管理体系。构建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系统性推进工业遗产调查、评估及认定流程,同步建立遗产数据库,实现精准管理和有效保护。制定针对性的工业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明确涵盖保护利用、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多个关键环节的具体规定。精心编制工业遗产专项保护规划,将其有机整合进城市发展总体蓝图中,实现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和谐共生与相互促进。
其次,深度挖掘工业遗产文化价值,传承与创新并举焕发新光彩。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合的结晶,要立足纺织、冶金、电厂工业等特色文化,深化价值研究阐释和传播利用,如温州富华染织厂,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新中国成立前是温州棉织业规模最大的一家,该厂是温州为数不多的优秀工业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最后,深度挖掘工业遗产经济价值,撬动遗产开发的产业活力。深化工业文化旅游发展,促进“工业+文旅”的深度融合,着重打造观光工厂、工业博物馆、研学科普基地等多样化的工业旅游模式。激发工业文化新业态,推动工业文化与数字媒体、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跨界融合,催生出一系列创新工艺、特色产品及新兴业态,为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温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