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震 吴智强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这是继2024年“两会”期间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后,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坚实保障。
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指引。当前,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业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实现生产力发展模式与质效的转变,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新质生产力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需要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会促进形成新型的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制度日趋完善,调整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重塑和优化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围绕创新这一核心内容发展,凸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显著特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流动,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根本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仍面临诸多困境,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依旧存在。暴露出依靠以往的要素、人口、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可持续,亟待转向创新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奋力突破科技卡脖子威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全方位、深层次地加速演进,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来自外部的科技打压遏制不断升级。一些西方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和重点产业链持续施加科技卡脖子,逼迫我国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基础算法、先进材料、软件系统等环节自主创新。由此,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等改革,合理重组生产要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具有现实紧迫性。
科学技术革新中实现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科技创新飞速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纵观人类历史,每一轮重大科技革命,都给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空前的提升和进步,也由此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科技进步孕育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实现“从无到有”。其次,重塑既有生产流程与组织管理模式,促进既有产业优化升级,达成“从有到优”。这一系列变革的核心在于,突破性科技成果不断优化组合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的组成要素,显著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效率,最终促进生产力的质变。
实现路径
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中得以实现。首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次,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推动新生产要素的发展、流通、运用。再次,切实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最后,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服务于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202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抓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并把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新征程上,只有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一体改革,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才能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提高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效能。
第三,布局重点发展领域,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等工作方向。当前,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方向,既要坚持先进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又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还要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构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