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爱追年代剧
从《繁花》的“沪语狂欢”,到《小巷人家》的“绝美闺蜜情”,再到《北上》的“运河风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3.9%受访青年喜欢看年代剧,且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近几年国产年代剧精品多。
从“人间清醒”到“电子桃花源”,这届“打工人”,到底被年代剧施了什么魔法?年代剧为何能成为当代年轻人治愈精神内耗的秘密武器?
一
年代剧最初指的是讲述民国时期故事的电视剧。如今,它的涵盖范围已经扩展到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新世纪初的历史时期。任何表现这段时间内带有历史感和怀旧氛围的平民故事,基本都可以归入“年代剧”的范畴。
文学是年代剧的基因库,年代剧是文学的活化剂。
以小说为蓝本的影视创作已然成为一种风潮。近年的改编作品,有的深入社会肌理,如《人世间》,以中国北方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故事脉络,以小见大;如《父辈的荣耀》,讲述东北三代林业人的梦想与传承,投射出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南来北往》则以列车为载体,浓缩人生百态,让观众在流转的车厢里,窥见时代洪流中的芸芸众生。
这些年代剧皆改编自同名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本身便历经时间考验,无论是思想的深度,还是受众的广泛性,都自带吸引力,既有口碑基础,也具备收视保障。在观众基础之上,如何实现时代风貌的质感还原?成为年代剧的另一大要求。
《北上》制作团队,特别搭建1:1实景运河码头,在大运河岸,实景重建“花街”还原其历史风貌,还“平地起高楼”搭建花街小院。剧中评话、竹雕、昆曲、长鱼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墙上贴着的《仙剑奇侠传》海报、人们口中提及的五位数QQ号等细节,都让人带来熟悉感觉。
《小巷人家》同样也重视打磨细节,剧中苏州棉纺厂的员工们穿的是条纹衬衫,朴素工装,住的是砖瓦房,用的是扁担,骑的是二八大杠自行车,餐桌上摆的是瓷盘,旧衣服会改一改接着穿。剧组更是寻遍江浙沪,在宁波找到了一处具有70、80年代特色的小巷子进行拍摄。裂开的水泥地面、斑驳的红砖墙、随处可见的碎石和落叶等细节,家中的瓷盆、蒲扇、缝纫机等老物什,凭票排队、三轮车送嫁、邻里围坐看电视等情景,都会让观众瞬时置身于那个年代。
年代剧之所以受欢迎,怀旧情结是其最根本的动因。
二
有人说,回忆这东西,是越翻越亮的。那些苦的、涩的,早叫时间碾得粉碎,剩下的,便是些泛着温润光泽的片段,仿佛旧铜器,被手一遍遍摩挲,生出几分金光来。
我们不会记得弄堂的逼仄,只记得那时在家里喊一声,巷子里的回音便能把小伙伴唤来,一起跑到街口的小卖铺,攥着汗湿的硬币,换一支冰棍;我们不会记得放学路上书本压得人喘不过气,只会记得书包一甩,和同伴们跳皮筋、打弹珠,直到天色暗下,才依依不舍地往家跑;不会记得日子如何匆匆溜走,只会记得某个黄昏,某阵熟悉的饭菜香,某次无忧无虑的欢笑,仿佛一切还停留在旧时光里,从未远去。
《小巷人家》播出后,“蛇瓜”成了热词。剧中两户人家一起种蛇瓜,一户为填饱大儿子的肚子,一户为省钱买电视,结果吃得发腻,听到蛇瓜就想吐。观众一边调侃“这个家没有蛇瓜得散”,一边感慨物质匮乏年代的苦中作乐。
这正是年代剧的妙处——它与今天的观众,隔着一道不远不近的时光。太远了,便成了史书上的冷字,叫人敬而远之;太近了,又如眼前的街景,见惯了,便也懒得细看。恰在中间,那些旧日的光影,便在想象里添了几分温度,在回忆中染了几层色彩,比当时的人看得更清楚些,也更有滋味些。
还有一层妙处,那便是我们通过年代剧,读懂了我们的父辈。《繁花》中的传奇老板李李,身世成谜,孤身一人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黄河路,将“至真园”开成最红火、最有腔调的饭店;《风吹半夏》中的许半夏在男人扎堆的钢铁行业披荆斩棘,凭借卓越的眼光、果敢的个性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许半夏的经典台词,诸如“钱都起床了,你还不起?”“我从不许愿,因为事与愿违。”成了许多人奋斗的动力。
观剧的人,未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而是透过剧中那些在风雨中咬牙前行的身影,看到了曾经沉默的父辈,听到了他们未曾诉说的艰辛。
三
根据百度数据显示,《父辈的荣耀》19—24岁的观众数量占比高达33.99%,观看《人世间》的30岁以下年轻用户占到了46.8%。在年轻人聚集的平台B站搜索《父母爱情》,最火的解说视频里,有超150万的播放量。
这些数据表明,年轻人对年代剧的兴趣日渐浓厚,而剧中的人物设定也引发了共鸣。《乔家的儿女》中“渣爹”乔祖望打破了传统年代剧中“完美父亲”的模板;《小巷人家》中“泼辣刺头”宋莹在搬离小巷的时候,像小孩一样对黄玲强调:“你只许跟我好”,两位女性的守望相助令人动容。
在短视频“短平快”冲击下,长叙事、慢节奏的年代剧如何成为Z世代的“电子桃花源”?或许通过对比,我们能得出一些关于互联网内容生产的启示。
情感共鸣不是煽情,而是时空折叠的共情。年代剧以真实的人性为底色,而非刻意制造矛盾冲突。通过细腻的微观场景,情感在生活的片段中自然流淌。这样的情感共鸣,比短视频中的“虐恋”更具深度,能够触动内心最深处。
技术赋能不是炫技,而是让历史“活”成可触摸的符号。年代剧通过技术手段增强沉浸感,启示互联网内容生产应将“历史符号”转化为“情感接口”。当短视频用滤镜“修饰”历史时,年代剧则选择“原汁原味”激活那些沉睡的记忆。
价值观输出不是说教,而是让时代精神成为人物呼吸的空气。短视频的“金句合集”易显说教,而年代剧用故事情节,将宏大叙事转化为角色呼吸的空气,证明价值观需在人物成长中自然流露。年代剧的价值观,是角色在时代洪流中的“非如此不可”。
年代剧不是怀旧的避风港,而是照见未来的镜子——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好好活着”永远是最高级的浪漫。
你的“年代剧精神图腾”是哪部?欢迎在评论区接龙,让我们一起“考古”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