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优化人才生态多维发力 破解温州高校毕业生离温困局
邢国英
近年来,在中小城市中,“人才难留、人才出走”的现象极为普遍。人才的大量流失,致使非中心城市的人才供给出现严重短缺,极大地阻碍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温州同样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流失挑战,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从2010年的“双百计划”,2018年5月的《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40条建议》,到2024年的“人才新政40条”4.0版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十件实事”。
温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强城行动”加速推进的当下,如何减少温州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离温仍面临诸多困境:一是产业-就业错配,温州产业结构相对传统,新兴产业培育尚处成长阶段,未能充分匹配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多元职业诉求;二是薪酬-生活失衡,受地域经济与企业规模限制,温州薪酬低于一线城市,而房价、物价高,生活成本与收入反差大;三是生活-服务落差,住房成本高,教育医疗资源虽有优化但与一线城市差距明显,交通拥堵、文化娱乐设施分布不均;四是职业-发展受限,中小企业较多,家族式管理普遍,晋升依赖内部关系与资历,跨企业学习成长机会少,职业发展受限制;五是家庭-个人冲突,家庭在毕业生留离决策中角色复杂,家庭期望与个人职业规划冲突频繁,家庭经济状况也影响其离温决策,进一步加剧人才流动的不确定性。
政府引领,全面优化产业升级和基建发展。产业升级与就业促进,全力推进“产业创新行动”,加大新兴产业扶持,设立专项资金,给予税收优惠、场地补贴等,吸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企业入驻,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创造适配毕业生的高质量岗位,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生态;住房保障与服务优化,实施“功能优化行动”,借城中村等改造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构建“15分钟生活圈”,加速交通建设打造“1小时交通圈”,推进“温暖安居”行动,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提升城市承载与宜居性;强化基建与宣传推介,持续推进“循环畅通行动”,建成全国性交通枢纽,提升交通便利性与区位优势,完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积极宣传“强城行动”成果与人才政策,重塑温州城市形象,增强人才吸引力与社会信心。
企业协同,精准助力职业发展与人才安居。职业发展激励机制,参与产业项目提升效益,设科学薪酬考核体系奖励毕业生,开展培训与导师指导,拓展职业通道,增强员工归属感与忠诚度;住房与社会融入助力,大型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或团购合作,给予补贴,利用工会等搭建平台,开展校企、社区合作并为家庭提供福利,促进其融入温州社会,稳定人才队伍;城市共建责任担当,积极投身城市基建与公共服务项目,借城市发展拓展业务,创造更多机遇,实现企业与城市人才发展良性互动。
高校辅助,积极推动人才培育和校地合作。精准人才培养与就业导航,围绕“强城行动”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与实习实训,增强学生本地就业认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合理薪酬期望,提升其就业市场适应性;家校联动与社会帮扶网络,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整合社会资助资源,建立家校沟通桥梁,定期反馈学生情况,邀请家长参与校园活动与就业指导,发挥家庭在人才留温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凝聚人才留存合力;科研创新与城市融合服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开展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助力城市技术升级与规划治理,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举办校园招聘与宣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地方实践与创新赛事,促进人才与城市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温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