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释放新质生产力 浅论温州R&D创新体系优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徐晓方 蔡彬彬
近年来,温州市在实施“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增长,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科研和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和提升研发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成为关键驱动力之一。
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传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还强调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和数字化转型的结合。温州市政府通过加大对新兴技术领域的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了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市政府通过设立创新专项资金、推动技术改造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手段,促进了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在提升R&D经费投入强度方面,温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攻坚措施,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迅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行业的技术创新。近年来,全市R&D经费投入呈现良好增长趋势,尤其是在新质生产力核心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一批重点企业成功实现了技术创新突破,推动了温州市在新兴产业中的布局和发展。
温州市科技创新中的关键问题与制约因素
温州市在推动全社会研发(R&D)经费增长方面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和提升。
一是对R&D活动认知不足。尽管全市在加大研发投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一些地方和企业对于R&D活动的界定尚不清晰。部分企业对科研活动的认定不准确,导致一些符合条件的研发活动未能纳入统计范围,进而影响了全市R&D经费投入的真实反映。例如,一些企业将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与R&D活动混淆,未能准确归类,这影响了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的效果。
二是跨部门协作不足。部分领域主管部门的研发投入支持力度较弱,导致这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增速较慢,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三是数据质量问题。数据录入和统计机制存在不规范现象,导致部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未能准确反映到全市的统计数据中。尤其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或创新型企业,缺乏系统的研发台账和项目管理,使得其研发投入数据不完整或偏差较大。这不仅影响了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的准确性,也降低了政策评估和资源调配的精确性。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尽管全市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一些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较薄弱地区的研发投入仍缺乏足够的政策激励。尤其是新兴行业和初创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相对不足,导致这些企业的研发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弱。
推动温州研发创新体系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R&D活动认知与界定。全市应建立一套统一的研发活动认定标准,明确区分R&D活动与技术改造、创新项目等其他活动。通过政府部门出台具体指南,帮助企业理解何种活动符合R&D的标准,减少因界定不清造成的统计误差。
提升企业研发意识与能力。通过开展定期的培训与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对R&D活动的认识。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政府应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
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政府可以通过高校、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确保企业清楚了解如何界定和报告研发活动。
二是加强跨部门协作。建立由多个部门联合组成的跨部门研发政策协调小组,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避免部门间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特别是针对一些传统行业,应该由相关主管部门和创新部门共同推动这些领域的技术升级与创新。
推动行业主管部门与科技部门的深度合作。可以通过联合设立专项资金、共享创新资源等形式,鼓励跨部门联合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和创新项目的落地。
信息共享与政策联动。政府应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尤其是在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审批与管理方面。通过搭建电子政务平台,整合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实现跨部门的数据互通,避免信息孤岛现象,从而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
三是改善数据质量与统计机制。规范企业研发投入统计标准。明确企业研发投入统计规范,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要求它们建立研发台账,并按照统一的标准报送研发投入数据。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加强科研机构的数据管理。
四是增加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支持力度,通过创新研发奖励机制,如创新基金、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通过提供低利息贷款、无偿资助等形式,降低初创企业的资金压力,激励更多企业投入到创新研发中。
优化政策导向,对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给予特别扶持。通过提供产业引导基金、技术创新补助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向这些有潜力的行业,推动全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尤其是与大型科技企业的合作,打造科技创新数据分析研究平台。
作者单位:温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