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张海波 叶柏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并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之一提出来,深刻揭示了系统观念作为一种综合性、基础性的思维方法在促进社会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新征程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所在。因此,必须将系统观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实现经济发展质的跃升。
深化战略性全局谋划
进行战略性布局谋划是坚持系统观念的关键抓手。战略性布局立足“放长线、钓大鱼”,站在全局视野认识和思考问题,以应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一是抓住重点,推动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题主线,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破解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的必然要求。这就必然要以新发展理念为重要抓手引领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站在未来国家长远发展的大局上,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统筹经济政策协调体制机制。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攻关核心技术难题,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经济制度。要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统筹整体性协调布局
以整体性思维分析问题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方法。只有对经济结构进行系统性优化,综合协调内部各要素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统筹兼顾好系统内部各要素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加强整体性协调布局,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稳”有支撑、“进”有动力、“好”可持续的目标;要平衡东中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中西部发展差距;要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型;要平衡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前沿技术的经费比重,以基础研究牵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是把经济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局部用力。要坚决破除“以GDP论英雄”的迷思,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政治发展的稳定性,正确处理好有为政府“看得见的手”与有效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关系。要更加重视政治建设的民主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繁荣与昌盛、社会建设的公平与正义,做到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要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提高供给质量,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适配需求的动态平衡。
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政府部门要协同引导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占比,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企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服务质量,确保核心竞争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社会各界人士应坚决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巨大动能。
加强前瞻性系统思考
要加强“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只有加强前瞻性系统思考,才能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兜住民生底线,把人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兜住民生底线,就是保证经济发展的方向能够不偏不倚,始终沿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去发展经济。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生态等民生方面还有不少短板、难点、痛点。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当下问题的关键,要通过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等难题,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然会面对来自国内外环境的冲击和打压,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也会可能随时发生。必须运用高质量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比如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助力国家安全;同时,又要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最终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本文系2024年浙江省社科联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研究”(2024N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