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范”湿地何般模样
三月的湿地,春色满园,用江南独有的山清水秀般柔情,给了春天绝美的打开方式。
近日,由《湿地公约》认定的“国际湿地城市”中,温州位列其一。
《湿地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全球多边环境协定,致力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本次获得湿地认证的城市,将于2025年7月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被正式认可,在此之后,世界湿地城市共包括27个国家、74个城市。
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温州湿地跻身国际榜单,标志着温州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取得实质性成果。换言之,温州湿地获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城市“绿肾”的“一呼一吸”,也离不开每位温州人的“一举一动”。
一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我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总面积10%,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温州主要湿地包括三垟湿地、新美洲红树林湿地、楠溪江湿地和沿浦湾红树林湿地。多样化的湿地,让古城温州更富诗意的生态美。
湿地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是大自然馈赠的“地球之肾”。生长在沿海滩涂的苍南红树林湿地,共记录到88种鸟类,其中一级保护鸟类3种、二级保护鸟类5种,红树林潮间带的生物量从2015年至2022年增长近7倍。温州打造红树林“北进桥头堡”的做法,更是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在车水马龙的温州市中心,有一片生机盎然的三垟湿地,水网密布,有河乡园、榕树园、五福园等精致园林,是“一堤十园”的旅游打卡胜地,维系着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在湿地,可以看到潮蟹横行、弹涂鱼跳跃、海鸟栖息等多样化的生态景观。放眼望去,蜿蜒的河流穿梭在湿地之间,澄澈的河水滋养着周边的土地,菖蒲、水葱在岸边随风摇曳,水光潋滟,景色宜人。
湿地如画,一草一木,一呼一吸,让人尽情感受自然与生命力之美。
二
温州湿地的形成可追溯至远古,在距今8亿年前,温州地区由浅海抬升成为陆地,随后经历了多次海侵和海退,从浅海演变成湿地。20世纪50年代,湿地曾因经济快速发展遭受生态破坏。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湿地保护的意识觉醒,尤其是近年来温州全力投入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让湿地重焕生机。
打造温州“金名片”。温州湿地面积位列浙江省前列,拥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8处,是鸟类天堂、贝藻王国。其中,湿地保护面积达到13.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61.09%。“湿地生态保护+地方经济融合”的形式,成为温州湿地的“金名片”,从“生态园”蜕变成“生态+经济”氧吧,瓯江“温州时尚外滩”、飞云江“云江水韵休闲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坚持“长期工程”。温州通过数据监控的形式,为湿地安装“眼睛”,保护湿地的生态稳定。并且,通过湿地保护专项推行“六督”机制,创新打造“公众参与、媒体监督、干群互动”问政平台。在长期努力下,温州湿地拥有鹬、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勺嘴鹬等鸟类300余种,三垟湿地、洞头南北爿山相继获评“浙江省观鸟胜地”称号。
坚持“后天努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温州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底色,但温州湿地不止有“天赋”,还离不开“后天努力”。比如,三垟湿地曾经因为长期的农业开发、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区域不具有湿地特质,但在“两线三片”重点工程中,完成了蝶变升级。目前,三垟湿地维管束植物增加500余种,鸟类增加90多种,生物多样性指数(BI)提升了16个点;湿地全域Ⅲ类水占比已达60%,部分水域水质达到II类水标准。
三
温州湿地登上“国际榜”,得益于这座城市对湿地的精心呵护与创新发展。未来,该如何更好地守护,是眼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以点带面”。温州要以“山海相融、城湿共生”的东方智慧,为世界湿地保护提供中国方案。从细处出发,温州以“三垟湿地”“瓯江湿地”等湿地保护为样板,探索形成了湿地保护和修复的温州路径:以严格管理“先手棋”+系统治理“保障棋”+科学修复“关键棋”+合理利用“长远棋”为指导,步步为营。如今,原本一些生态退化的湿地逐渐恢复生机,湿地内的生物种类日益丰富,青山藏绿水,湿地寻飞羽,温州湿地从此走向国际。
不妨“顶峰处见”。湿地是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文化之源,温州湿地挤进“国际圈”,不仅是温州人的荣幸,也是中国人的自信。温州之美,不只留在古诗词文字里,更多散落在如诗如画的山水草木间。顶峰处见大美温州!
不止于“产业升级”。温州湿地发展影响深远,远超产业升级范畴。温州人通过“湿地旅游”“生态农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湿地周边以“农家乐+民宿”的形式,带动了居民增收致富;温州优质的湿地生态环境更是吸引了高端人才和创新企业入驻,以新时代的“青和力”,提高温州的城市温度与热度。
龙港市新美洲红树林湿地图源:温州发布春暖花开,踏入湿地,才知一呼一吸竟可如此享受。这不仅是生态的自然底色,还是城市的活力脉动,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后盾。让我们在保护与发展中共同期待温州湿地未来的多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