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正文宣传动态

“最泰顺”的廊桥何以醉世界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7日 来源:

  2月24日—26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发展交流活动在泰顺举办。

  活动汇聚了来自浙江、福建两省的多位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及众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本次交流活动,也是基于不久前我国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上通过评审,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急需保护”到“代表作名录”,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经历了14年。在这14年中,“中国廊桥之乡”泰顺,发生了许多事。

  如今,说到泰顺,大部分人概念中的首要地方符号,便是廊桥。说到中国廊桥,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对应地理区域,便是泰顺。

  “最泰顺”的廊桥何以醉世界?答案在于泰顺,也在于世界。

  一

  2月24日晚,泰顺县城罗阳镇的网红新地标——文祥湖公园,正在上演水上演绎项目《缘来泰顺》。

  《缘来泰顺》的主角为泰顺籍的温州历史上首位文状元徐奭。观众坐着游船在波平如镜的文祥湖中行进,在光影秀的移动水上舞台上,徐奭与爱人相遇相知相守的故事,在眼前徐徐展开。

  文祥湖公园也被称为520爱情主题公园,巧合的是,这里海拔约520米,水域面积约520亩,库容约520万立方米,环湖绿道达5.20公里。

  徐奭的故事中,山一程水一程。故事的最后,在以“520”爱情为主题的文祥湖上,徐奭与爱人有了完美的结局,二人盛装完婚。此时,水上舞台的背景正是横跨文祥湖的如意桥。

  于2月25日正式圆桥的如意桥,也是泰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采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最新建成的廊桥,以其唯美的结构造型,再现《清明上河图》的虹桥形象。

  与众多古廊桥不同的是,这座全长104.1米、横跨文祥湖的如意桥,不再是沟通两岸交通所必需的桥梁,而是一座景观桥,更像是泰顺的一个文化符号。

  截至如意桥圆桥,近20年来,泰顺各地使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新建的廊桥已接近50座。

  在当下交通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泰顺人为何依旧执着于新建廊桥?

  就泰顺而言,近年来当地对廊桥文化元素的强化与内化,确实推动了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近几年,泰顺统一推出了廊桥元素的城市视觉标识系统,用于塑造城市建设、旅游开发、文创设计的系统化和联动性,推动廊桥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这一系列举措,令泰顺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列浙江省第二。

  泰顺不断内化廊桥文化的强大IP,也带动了全域旅游人气提升。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70.2万人次,同比增长13.02%,其中过夜游客214.62万人次,同比增长23.29%。

  二

  文祥湖公园中正在上演的故事,是有关泰顺廊桥最新的故事。

  而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到进入“代表作名录”的故事,还有更多值得说。

  木拱桥,集中分布于浙南闽北地区,主要包括浙江泰顺、景宁、庆元与福建寿宁、屏南、政和、周宁等两省七县。

  泰顺,是“中国廊桥之乡”,目前境内保存有32座古廊桥,其中15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廊桥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泰顺当地人,普遍管廊桥叫柴桥、老桥或蜈蚣桥。因为廊桥众多,过去许多泰顺人的童年都是在廊桥上度过的,也就是说,廊桥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和村口的老树、村中的溪流一样稀松平常的存在。

  事实上,学界早已对泰顺廊桥给予了极高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后期,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进行中国古桥技术史项目研究时,认定廊桥是中国古代拱桥代表。在其主持编撰的《中国古桥技术史》(1986)一书中,共记载拱桥11座,其中泰顺木拱廊桥占4座。

  也许正因为廊桥是当地百姓生活中太过常见的存在,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学界的评价在当地也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又过了几年,随着越来越多外界的人们来泰顺寻访廊桥,“廊桥”一词才被当地百姓充分接受,并开始开发与廊桥相关的旅游。

  不过,此时各方也都普遍认为,建造泰顺老桥的技艺早已失传人间了。

  如果故事就此戛然而止,会怎样?泰顺也许依然会成为“中国廊桥之乡”,但世间就再无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了。

  2003年,泰顺当地文物部门至罗阳岭北,发现建于民国年间的廊桥泰福桥上,记有“绳墨董直机”字样。顺着这一线索,他们找到了时年79岁的造桥师傅董直机,当时他也是浙江省内唯一掌握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工匠。

  2006年12月17日,由董直机主墨的泰顺民间自发集资的第一座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修建的同乐桥建成圆桥。正是通过同乐桥的建造,董直机把造桥的手艺传给了6个徒弟,带出了4个专业从事木拱桥建造的团队。

  如今,泰顺全县有新建廊桥近50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13名。而放眼整个浙南闽北区域,新建廊桥达到了150多座。这些新建廊桥,90%以上为民间自发筹集资金建成。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从濒危走向了复兴。

  三

  2月25日下午,在文祥湖畔举行的“对话廊桥·感恩共筑”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发展主题沙龙活动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那仲良(RonaldG.Knapp)发来了一段全新录制的视频。

  那仲良全程以中文发言,对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示了祝贺。

  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时,那仲良正是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评选委员会的专家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像那仲良一样痴迷廊桥的专家学者乃至游人都不在少数。在那仲良看来,中国廊桥不仅是一种增进人们沟通交流的传统建筑形式,它甚至已成为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让更多人了解廊桥,对世界来说都显得意义非凡。

  有些东西,逝去过,才更显得珍贵。

  2016年9月,台风“莫兰蒂”重创泰顺,相继冲垮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等三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廊桥。面对灾难,泰顺民众自发涉水抢捞廊桥木构件、组织募捐重建资金,社会各界共同上演了一场“全民救桥”行动。

  浙江省非遗专家、温州博物馆副馆长季海波还记得,在台风冲垮三座廊桥的十日内,不断有村民将捞回的木构件送回抢救现场,其中至少有七八次,都是不同的车主开着满载廊桥木构件的车子来的,而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送完东西就走了。

  得益于木拱桥营造技艺在泰顺的有效传承与复兴,这些廊桥在短短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修复。该修复项目成为中国唯一入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研究》之案例。

  泰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这里位于大山深处,崇山峻岭,水系绵长。在交通不便的过往,人们在两山之间的广阔浅水区构造了许多碇步桥,在相对狭窄的深水区之上则构筑了许多木拱廊桥。碇步桥与廊桥,都是与这片天、地、人相谐合一的古老艺术。千百年来,在泰顺,廊桥都自然承载了交通、集会、祭祀、商贸等多种民众公共空间功能。

  如今,泰顺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廊桥、碇步桥、古民居与古村落,又因快捷的对外交通,引得人们纷纷踏入这片曾如世外桃源般的秘境。

  泰顺之美只所以醉人,正因为它是中国传统美的典型。而横跨大山溪水之上的廊桥,又是“最泰顺”的产物。

  今年年初,国家文物局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泰顺廊桥作为闽浙木拱廊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列入名单的泰顺廊桥共有4座,包括溪东桥、北涧桥、三条桥和文兴桥。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现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果廊桥“申遗”成功,泰顺廊桥也将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