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正文宣传动态

“新中式”旅游风怎么吹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5日 来源:

  今年以来,“新中式”遍地开花,可谓是“万物皆可‘新中式’”,从服装时尚界一路蔓延至餐饮、文创、家居、旅游等各领域。从各地博物馆一票难求,到泉州簪花火热“出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带火“出片神器”漆扇,再到“春节”“五一”“十一”等法定节假日,“新中式”旅游持续风靡,我们观察到,以历史博物馆参观、古城古镇打卡、传统民俗体验、汉服妆造体验为主要玩法的“新中式”旅游风吹正劲,成为文旅消费市场的新晋流量密码。

  寒假临近,旅游市场又将掀起热潮,亲子用户、毕业季“00后”们纷纷计划新一轮旅行征程,“不City”的“新中式”旅游将继续“热辣滚烫”。

  一

  “新中式”,顾名思义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新时代做新的诠释。在文旅市场,“新中式”风格老少皆宜,那些链接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潮流的旅游玩法,皆可纳入“新中式”。

  在当下,席卷文旅界的“新中式”旅游有哪些特征?

  比如,群体以年轻人为主。“新中式”其名之“中式”意味着古老和传统,“新”则代表着创新和潮流。“新”“老”的奇妙碰撞吸引了一众追求个性的年轻人,他们追求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体味历史文化的魅力,在年轻的生命中注入“老灵魂”的厚重内涵。据某旅游平台观测,目前“新中式”旅游的受众主要分两类:一类是“95后”“00后”“特种兵”,他们拥有文化自信和超强“行动力”的集成;另一类则是亲子用户,“新中式”旅游成了行走的“教科书”,父母希望旅途让孩子开阔眼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内容更注重体验感、参与感与互动性。今天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做单纯的观赏者,他们更注重作为旅行“主角”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新中式”旅游正好切题,把传统技艺、优秀文化从历史中“请出来”,紧抓受众需求,打造丰富的互动项目与公众参与平台。如泉州蟳埔民俗文化村里的戴簪花、游蟳埔等民俗活动列入游客的“必玩清单”;苏城景区的汉服妆造、簪花、水乡游船等体验项目预约火爆、客单排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漆扇体验处为游客强势“种草”,将自制漆扇打造成全国古镇人手一把的“出片神器”;河南省洛阳市随处可见的汉服游客与红墙绿瓦的古建筑相映成趣……在亲身体验中,游客的文化需求与“新中式”互动产品实现了双向奔赴。

  比如,目的地趋向小众化。随着当下人们出游频次变高,出游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大家更愿意为新奇小众且具有文化内涵、情感共鸣的文旅项目买单。除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外,“不按常规出牌”的年轻人带火了一批过去不显山不露水、只在小众圈子里受欢迎的小城镇。比如安徽的永泉小镇甚为偏僻,但满是出片的江南园林建筑、身着汉服的摆摊小姑娘,还拥有必须先去钱庄换铜板才能消费的江南味道小吃街;在义乌市,“新中式”风扇带火了当地龙泉青瓷、三彩、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不少村镇频频亮相国内外大小展览。“新中式”旅游的出圈为三、四线下沉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比如,受传统节日加成而“拉满”热度值。传统节日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仪式感,与“新中式”旅游相得益彰、相互加持。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庙会炙手可热,如北京各大庙会游园会共接待游客516.4万人次,河南某庙会单日游客达83万人次,而杭州的庙会入场需要排队数小时;端午节期间,某旅游平台上“龙舟”关键词搜索量环比上涨136%;举办2024年中国汨罗江龙舟超级联赛的湖南岳阳端午节旅游订单同比上涨52%;还有广西的“三月三”、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等盛大民俗节庆……新中式旅游在传统节日期间备受热捧。

  二

  “新中式”旅游,本质上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撬动文旅市场的消费形态。盛极一时,“新中式”旅游为何风吹正劲?

  首先,自带历史文化教育功能。“新中式”旅游的核心内涵是优秀传统文化,其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项目,更是接受历史文化学习、获取精神文化体验的过程:游客们在博物馆领略文物线条、学习历史文脉;在古城古镇欣赏建筑文化,追寻古老生活记忆;在非遗体验中触碰古老技艺,体味工匠精神;还有各色民俗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也在行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游人。

  其次,可以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对于面临日渐繁重的升学、求职压力的年轻人而言,“新中式”旅行凭借与现实有距离的复古风味,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一条从“柴米油盐”的日常抽离,获取情感体验和精神慰藉、释放情绪的渠道。比如博物馆游让人获得“方寸之间,一览千年”的心灵共振,着汉服游古镇给游客“人在画中”,人景相融的沉浸式愉悦体验,而古老的民俗活动则激活了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记忆与眷恋。

  最后,是“以国为傲”的价值观体现。在旅游供给日渐多元的背景下,公众的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和理性。游客们青睐“复古”的文化体验,流连于复苏“东方之美”的古建园林,热衷于与国宝交流、与古人对话,将国潮、国风列为时尚文化新宠,其背后映射的是人们返本开新的文化心理和游刃有余的文化自信,以及“以国为傲”的价值观。

  三

  面对“新中式”旅游带来的这波“泼天富贵”,各色标“古”的旅游产品是否“躺平”也能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火起来”的“新中式”旅游该如何持续“火下去”?

  一方面,要加深与传统文化的互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新中式”旅游“出圈”的关键在于与传统文化的链接。要使“新中式”旅游长红,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对各地特色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梳理、提炼,并进行适当性解构与统筹性重构,使其更加“亲近”游客。比如富含文物底蕴的“跟着国宝去旅行”人文游,展现宋韵文化的杭州“大运河文化旅游节”,展示儒家文化特色的山东曲阜祭孔大典……这些项目都因为对文化核心的牢固把握、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巧融入、厚重文化内涵的深度加成而成为文旅界“顶流”。

  另一方面,要加快与新潮流的融合。在准确阐释传统文化奥义的前提下,包括“新中式”旅游在内的一应“新中式”延伸品还应当在重视当下审美情趣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发展和创新转化,将“古”文化与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有机黏合,其中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等方面。比如今天的游神、英歌舞在保留吉祥祈福主题的同时,进一步向现代社会的欢庆、交友和娱乐功能演化。

  同时,人工智能、虚拟体验、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的创新应用,也将强力驱动“新中式”旅游场景变革。如北京圆明园以“光影”为主题,利用科技手段“原景再现”数百年前的买卖街,令游客沉浸式置身历史;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一卡知秦”系列线下活动,通过多媒体投影、动漫、互动游戏等科技类体验,让游客可玩、可感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甘肃陇南市大型民俗情景歌舞剧《高山情韵》融入3D、AR、投影等技术,为武都高山戏、羊皮扇鼓舞、大身子舞、劳动号子等武都人民独特生活习俗注入新的生命力。

  沉浸式文化自信的氛围下,拥有“老灵魂”的现代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助力“中式”文化“逆袭翻新”。愿“古衣新穿”的“新中式”承载千年文明,常新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