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三味君可知
群山环抱,碧水长流,孕育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走进山城泰顺,一幅幅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画面徐徐展开。
古老的酿酒传统习俗延续至今,流动的红粬酒,为泰顺菜注入“灵魂”调味剂,酒香、菜香满城;山城的温暖“食”光,如一片糟姜,似一勺黄椒酱,高辨识度的“鲜辣”为人们加持一天的活力;满山野果、绿叶,经山民巧手酿成人间美食,以“苦”作“乐”,深沉表达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
这些美味不禁唤起我们对大山的情思。山城里的每一种味道都藏着当地百姓的智慧和传统,代代相传,随着时光浓缩进当地独具魅力的山乡文化。
一
十月酒,家家有。过去,每逢立冬,山城人家都会蒸糯米、酿好酒。
用大米、红粬和山泉水酿出的酒,在当地被称为“红酒”。
至今,山村里仍有家家户户每年酿酒的习俗。走进小镇,迈入山村,不时会遇到小酒坊,这里不仅自家酿酒、卖酒,也提供新糯米、乌衣红粬和饭甑、酒缸、簸箕等传统酿酒所用的酒具。
古老的酿酒传统习俗在山城形成了当地独有的饮食文化。
色泽亮红的红粬酒,适合冬季品饮,稍稍加热,醇香飘逸,便可清饮,或在热酒中加入鸡蛋液,让这种“蛋丝酒”为寒冷的冬日增添几分温暖。
红酒调味,酒糟调色。
在浙南,特别是泰顺一带,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红粬酒,烧菜、烧肉、烧鱼,几乎每道菜都与红粬酒有着不解之缘。
炒鸡蛋,加一点红粬酒,可使鸡蛋鲜嫩蓬松,光泽鲜亮;烧溪鱼,烹入红粬酒,去腥增香,鱼肉更细嫩鲜美;焖红烧肉,红粬酒、酒糟调味又调色,让肥嘟嘟的红烧肉,呈现出独特的地方家烧味。
泰顺名菜——泥鳅汤,更是擅用红酒的代表作。丰富的配料,爆炒出香味,加入煨好的泥鳅汤煮沸,各种味道交织。如果这时没有红粬酒、酒糟的加入,就如同缺少了“灵魂”一般。
在乡厨眼里,泰顺菜十之八九要用到红粬酒调味。炒菜、腌菜,尤其是“炖菜”。本地鸡,必用好酒来炖,才能体现浓郁的肉香汤鲜;军鱼,则要用“头道”红粬酒,才能与之“高贵的身份”相匹配。
不知何时起,当地人还“发明”了用酒糟入菜的做法,酒糟肠、酒糟笋、酒糟鱼、酒糟姜,仿佛一切皆可“酒糟”。当红艳艳的农家菜上桌,虽朴实大块,却立刻能挑动食客的视觉和味觉。
与“泰顺味道”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泰顺人周竹林认为,几乎所有的热菜,在喷入红粬酒那一刻发出“呲呲”声时,才让食材在酒香中升华为泰顺菜,也让食客深深记住了大山里的味道。
如今,随着交通物流的快捷便达,泰顺菜广泛吸纳外来食材,从山珍到海味,菜肴也不断在红粬酒的酒香中,变幻出新魅力。
二
寒风凛冽中,走进山城,有一种味道与“温暖”有关。
“天光姜,人参汤。”泰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比喻早晨吃生姜大益身体。早上,一碗热粥,搭配几片清凉糟姜,冷热一交织,口齿生津,神清气爽,唤醒了味蕾,也让人意气风发。
生姜与山城生活息息相关。时至今日,山民仍会去山里种上几株高山生姜。待秋日渐熟,拍碎几块最嫩的姜,加盐、味精、醋,轻拌几下,即是爽口菜;酿酒剩下的红酒糟,也可拿来腌渍嫩姜,入陶瓮封存,成为四季美食;“姜母头”更是烧菜必备的佐料,烧菜撒一些,增香添味;老姜加糖,在手艺人手中可制成“姜母糖”,在寒冬时吃上几颗,可驱寒暖胃。
来到泰顺,你才会发现生姜不止于去腥调味,更是一道特色“菜”。
大酒店、农家乐、山城人家,总能端出一盘盘与生姜有千丝万缕关联的菜肴。
姜丝炒牛肉,一半嫩姜,一半牛肉,主料配料难分伯仲。高山嫩姜,搭配本地黄牛肉,细丝翻斗,快炒出锅。牛肉清香滑嫩,姜丝脆爽辛辣,互相借味,散发着诱人的锅气与姜香。
香熏腊兔,不论炒或煮,加入老姜片,才能解锁“香熏”和“腊味”。经乡厨烹制调味,兔肉呈现“酸辣香甜”丰富口感,成就一道泰顺“十大碗”。
泰顺人为何爱吃生姜?这种偏爱是因生姜的美味,也受到地域湿冷与民间风俗的影响,还有千年来的文化熏陶。
“糟姜三盏酒,柏烛一瓯茶。”正如宋人贺铸在诗中,不仅把糟姜作为下酒的妙物,而且认为以糟姜佐酒,是一件风雅的事情,如同燃柏烛而啜茗。如今,你若来山城,尝过红粬酒,记得点上一碟酒糟姜,可学古人雅士,慢慢品尝。亦可带上一罐,奉送与人。
在山城味道中,你总能发现辣的身影。比如,另一种辣——来自高山上的小黄椒。
小黄椒的辣味点缀,让美味“辣”在其中,却又不同于千里之外的另一山城重庆的“麻辣”,可谓泰顺的“鲜辣”。这是来自泰顺高山云雾中的“辣”,采用365天鲜椒的发酵,不加油,却鲜、香、辣,椒香四溢。
几片糟姜下肚,暖心暖胃,走在寒风中亦能感到体内升起暖意;几勺黄辣酱入味,齿颊生香,在推杯换盏中点燃炙热氛围。
就这样,酒糟姜、黄辣椒,深深地留在泰顺人的味蕾记忆中,也常常唤起在外游子的挂念。
三
古道边、山林间、溪流旁,百岁古树,在泰顺随处可见。
眼下,正是走古道看红枫的季节。初冬的红枫甚是好看,美景之下,苦槠树也忙着结果。
如果,你登天关山古道,一进入村尾村岭北古道的入口,一眼就能望见两棵千年苦槠王,一棵峻拔苍劲,一棵斜虹半卧,彼此相守。
苦槠树,在泰顺分布广泛,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往往二三十年才能开花结果。每年的11—12月是其结果期,村民便会到林子里捡果子。苦槠果,又苦又涩。可就是这些小圆果,承载着独特的美味密码。
挑选、去皮、碾磨,再加以地瓜粉搅拌、蒸煮、切片、晾晒等诸多手工工序,繁琐制作而成的苦槠片,是口感独一份的存在,被当地村民奉若至宝。
野果变豆腐片,煸炒出香味,爽滑嚼劲足,带有淡淡的苦涩,却又回味悠长。
苦槠在民间已有千年食用历史,在泰顺当地,人们不仅用野果制作食物,也用山上的灌木叶、野菜制作各类美食,令人不得不佩服民间“美食家”的智慧。
绿豆腐是泰顺传统小吃,制作原材料是一种野生灌木,俗称“豆腐柴”。人们将豆腐柴的叶子摘来洗净,取其汁制作成绿色豆腐,有清热解毒功能。
绿豆腐清凉爽口,入口即化。为了让口味多变,于是在“酸甜苦辣”的调味下,绿豆腐演变出不同风味。喜咸,加上碎姜、酱醋油;喜辣,加少许辣椒酱;喜甜,直接凉拌白糖。还可以加野菜、咸菜,煮成美味的鲜汤,别有一番风味。
苦槠片、绿豆腐,这些寻常的山城美食道尽苦乐相伴的人生哲理。在过去,这些是艰苦岁月里补充营养的食物来源。如今,成了人们忆苦思甜的记忆,也成了游客来此必尝的特色味道。
清炒苦菜,加点肉丝、虾皮点缀,具有独特的清香和苦味。清水溪蛳,选自山涧溪流中的“青蛳”,可以爆炒,也可以煮汤,是“鲜”与“苦”的自然融合。慢慢嘬,细细品,小小螺蛳,也让人回味无穷……
高山绿野,田间地头。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美食和佳酿。山城味道的独特魅力除了文中所述三味,还包裹着山民的淳朴和真诚。
这些味道,记录山城生活的真实变迁,也传递根植于农家的乡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