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交响
上周末的温州市科技馆广场,一股浓郁的民族旋风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炫目。“了不起的阿坝非遗”展示展演展销活动在此举行。
川西藏族山歌、羌笛演奏、藏羌刺绣、南坪琵琶制作技艺……丰盛的非遗大餐让温州市民在家门口体验到地道的阿坝风情。
温州与阿坝州相隔千山万水,自2021年新一轮对口支援关系建立以来,两地成为常来常往、交流频繁、合作密切的对口协作伙伴。
山那边的阿坝州,特产丰富;海这边的温州,市场广阔。两地不断拓宽思路,优势互补,奏唱一曲跨越山海的动情交响。
一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浙江与四川展开首轮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浙江与四川自此结下不解之缘,结出先富带动后富的累累硕果,孕育浓浓的“浙川情”。
2021年6月,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进阶开启,阿坝州的马尔康市、阿坝县、红原、壤塘、理县成为温州对口支援的5个县(市)。从此,2000多公里的距离,不再是两地十指相扣的阻碍;3000多米的海拔落差,也未曾挡住一批批援阿干部的脚步。
几年来,在温州市、阿坝州两地党政主要领导的推动下,温州援阿工作队紧扣“为什么、干什么、留什么”的核心命题,围绕“产业协作、数字化转型、消费协作、文化交流、援派铁军”等五张金名片,真金白银投入,真情实意付出,真招实策帮助。
今年6月19日,新一批温州援阿挂职干部接过“接力棒”,一段延续二十多年、跨越山海、双向奔赴的情谊更趋深厚浓烈。
二
温州对口阿坝州的5个县(市),涉及3个牧区和2个农区,虽然汇集雪山、冰川、湖泊、草原等壮丽景观,但海拔高、气候恶劣,几乎半年都是冰冻期。
“温州所能、阿坝所需”,把浙江在市场、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与四川在资源、特产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培育出强大的发展动能。
资源共享,铺好发展新轨道。
今年9月,瓯海帮扶工作队与温州中学援派教育团队完成对阿坝县中学瓯阿艺体楼的整体设计,并统筹300万元建设资金,以期阿坝县中学实现“艺体模式”弯道超车。
两年间,温州中学先后两位校长、13位学科教师奔赴阿坝县,帮助搭建教师成长进阶模型,引入帮扶团队力量,让教学需求与指导要求相互融合,实实在在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在马尔康市,平阳帮扶工作队引进温州智慧教育体系,率先进行智慧教育试点,建设“互联网+教育+智能管理”平台,引进温州的教育资源,实现两地教师资源库共享。
温州的支援,铺设了一条“路”,让山区学校孩子们有机会拥有一线的教育资源,一拨拨温州中学的老师来到组团帮扶,共同促进两地教育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是地区发展的基石。几年来,以对口支援为圆点,阿坝州的学校、医院、道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为发展铺好了“路”,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档升级。
图片温州中学援派阿坝县中学校长周杨与孩子们
无中生有,开辟高原新产业。
曾经,在阿坝州种水果并不是一门好生意。温商章纪钱将从澳大利亚引进的香李枝条,与高原桃、野李子嫁接,在海拔约3000米的松岗镇打造了200亩示范基地种植“高原香香李”,打造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切实改变了海拔2300米以上没有优质水果的现状。
在阿坝县,为改变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单一、产量普遍低的现状,工作队积极对接并引进川农大蔬菜学博士生导师课题组,培育高原经济作物,为当地农业赋能。
在壤塘,通过借鉴浙江文化产业规模化运营的“集团作战”模式,创新打造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依托“非遗+”,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县战略支柱性产业,实现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农牧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如今,行走在阿坝大地,温州援川产业随处可见。无论是单体规模,还是结构功能,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项目陆续落地生根。
因地制宜,打造旅居新乡村。
净土阿坝,自然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打生态牌,吃旅游饭”。从土地治理到村庄风貌提升,在温州工作队的接续努力下,阿坝州生态旅游名片,越擦越亮。
青砖铺就的街道,美丽的庭院、宽敞的停车场和热情好客的村民——这是理县丘地村给游客留下的美好印象。
乐清市帮扶工作队从2022年开始,先后投入浙江援建资金1000多万元,加快丘地村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嘉绒藏族文化,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业态的丰富,丘地村的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游客数量逐年攀升。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在阿坝州打造出一个个具有当地特质的新样板,浙江“千万工程”在高原上开花结果。
三
阿坝州素有“川青咽喉”“治藏依托”之称,幅员面积8.42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9.7万人,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是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
歌从草原来,唱响楠溪畔。每年的楠溪江雅克音乐季,打响了汉藏音乐交流的主题品牌,已成为浙江省对口支援“文化交流”金名片;
阿坝县非遗文化专馆持续几年在青灯市集亮相,推动阿坝特色非遗文化和文化产品走出去;
东瓯名镇相约净土壤塘,以非遗为载体,壤塘(温州)非遗馆在鹿城设立……
互相“串门”的脚步勤了,彼此的心也贴得更近了。不仅如此,温阿两地青少年交流也愈加频繁。每年暑期,一架架航班、一列列火车,载着阿坝青少年走出高原开展研学活动。结对子、交朋友、写祝福、互赠纪念礼、感受彼此生活氛围……欢声笑语中,一粒粒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同结石榴籽,共筑民族情。无论是经济、人才、干部的支援,还是科技、教育、医疗的支援,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交流交往交融,实现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
浙江援阿工作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援助资金和力量进一步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倾斜。
正如阿坝州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浙江驻阿坝州帮扶工作队队长董步显所说:只有融入阿坝,才能服务阿坝;只有敬畏山高路远,才能行稳致远;只有凝心聚力,才能精准助力;只有心境澄明,才能心力茁壮。
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全方位、立体式的对口支援工作,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