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里的山村学问
立冬后,柿子红了。
天气晴好的周末,流连于永嘉县东炉西炉柿子村,漫山遍野的红柿子,宛如一盏盏红灯笼挂在枝头,美了心情,暖了时光。
楠溪江正迎来为期两个多月的“赏柿”季,吸引一批又一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打卡。一个个红彤彤的柿子不仅扮靓山间枝头,带红当地旅游,也振兴了美丽乡村。
我们不禁好奇:小小柿子里究竟藏着哪些山村学问?
一
山雾弥漫,树上琳琅满目的颗颗柿子很是亮眼,一位农民挑着装满柿子的箩筐,从朦胧中款款走来……这是荣获浙江“乡村振兴年度最美图片”榜首的作品画面,也是永嘉当地近期随处可见的山村实景。
霜降前后,柿子成熟,楠溪民间有“霜降吃柿子”的风俗。
这个风俗,传说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相传朱元璋自幼家贫,常以乞讨为生。有一年霜降时节,饿得奄奄一息的朱元璋路过一个小村庄,发现一棵挂满柿子的柿子树。他拼命爬上树,饱餐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登基称帝。某年霜降时节,他再次路过那个小村庄,又看到那棵柿子树,依然挂满红彤彤的柿子。他缓缓脱下红色战袍,再次爬上树,将战袍披在了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咏红柿子》诗中写道:“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意思是清晨的柿子在晨光中影影绰绰,夜晚的柿子在星辉中闪着日光。红红的柿子吸收了日月精华,莹润而美丽。
柿子又名朱果,是柿科柿属落叶乔木植物的果实,温州各地都有大面积种植。柿原产中国,在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省的山区林中,尚有野生和半野生的柿树存在。
柿子中富含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味甘甜,性寒凉,可清肺热、润肺燥,对于燥邪伤肺有一定的预防和保护作用,但脾胃虚寒、泄泻便溏、体弱多病、病后初愈、产后气虚、外感风寒等人群要少吃或不吃,且不宜空腹吃柿子。
早在2000多年前(汉)司马相如所著的《亡林赋》中,便有“枇杷燃柿”之句记载。可见,柿在汉初已有栽培。又据战国时代子思所著的《礼记》内则篇中涉及食物时,也有“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梨等果品”的记载。对野柿的记载,也有近2000年的历史,如汉朝张衡的《南都赋》中有“乃有樱、梅、山柿……”的记述,《齐民要术》中也有涉及。
二
永嘉“八山一水一分田”,广袤的山地适合种植柿子树。
在鹤盛镇东炉村,3800多株红柿遍布全村。柿子园里,摄影爱好者拿着相机聚焦红柿快速按下快门,游客们或驻足观赏千亩柿园的壮观景色,或在一棵棵网红柿树下定格美好瞬间。
从卖柿子转向“卖风景”。自2017年开始,东炉村依托红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从卖柿子转向“卖风景”,村集体经济也实现零的突破。每年柿子成熟期,全村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游客们在打卡拍摄之后,还会购买番薯枣、土鸡蛋、芋头等本地农副产品,带动周边产品销路。当地还改造提升10多亩梯田景观,围绕红柿树周边种植观赏性农作物,进一步提高红柿的观赏价值。同时,推进村景观提升改造工程,打造柿子观光园,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小小柿子红了,村民腰包也鼓了。
祖孙三代接力村支书。省级文明村西炉,因为红柿而闻名。西炉村的红柿种植历史久远,村里百年以上的红柿树就有1000多株,加上后期的大量培植,一到深秋,满山柿子红。“柿子红了”的故事里还藏着一段感人的“亲情”:西炉村祖孙三代接力村支书,爷爷任村支书,一条山路解决村民温饱;父亲当村支书,从卖柿子走向“卖风景”;新晋90后村支书,探索“乡村旅游+”经济,带领百姓走上新的致富路。
红柿文化节聚人气。“灵运山居·赏心悦柿”楠溪江首届红柿文化节在鹤盛镇东炉村开幕。云海翻腾,悬挂枝头的红柿若隐若现,游人仿佛置身山水画中,来自各地的摄影师、游客纷纷举起手中器材拍照记录这一震撼场景。当天还举行温州大学时尚创新研究所东炉柿染研创基地授牌仪式,并签署了“百村千企兴百村”协议以及乡村运营战略合作协议。永嘉、瓯海两地将通过挖掘红柿历史文化底蕴,创新特色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推动两地山海协作项目。这一切手笔,都留在“柿子红了”的后续文章里。
三
温州多地栽培柿子,不约而同地红了,永嘉柿子怎样才能红得与众不同?
加入宋韵文化元素。“柿柿”如意,收获满满,一边欣赏永嘉山村柿子风景线,一边在二十四节气中品味宋韵之美。走进源点宋韵糕点铺,只见造型逼真的柿子和花生,寓意着“好事发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柿子也是一种寓意吉祥的水果,被视为“事事如意”的象征。时下,柿子还常常被用来制作柿子口味的蛋糕、奶茶等,引领秋冬季的饮食风尚。
融入人文乡村建设。把柿子文化融入人文乡村建设,创建若干个楠溪江红柿网红村,建设柿子主题公园,把百年柿树园与柿子文化、体验、教育融为一体;开展研学活动,集中展示柿子科普、柿子文化和柿子景观摄影作品;开展以柿子文化为主题的手工艺培训,推动柿子酒、柿子醋、柿子酵素等加工品的开发;开发柿子主题的书画艺术,建设柿子乡村博物馆等。
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围绕新消费方式,逐步形成“住在民宿、吃在农家、打卡柿子、欣赏昆曲”的多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通过产业融合带动村民致富增收。通过柿子舞等文艺表演、农特产品展销等活动,增加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描绘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柿子红了”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