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30日 来源:温州日报

  夏彩国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

  为什么“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工业和城市如何为温州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城乡二元结构是工业化、城镇化与乡村未统筹发展的产物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城乡发展不平衡有其历史的根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快速形成所必需的原始积累,国家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其主要表现是采取城乡分割的方式,通过控制城乡商品、要素的流动,控制农产品价格,为资本紧缺条件下低成本推动工业化提供支撑,其客观结果就是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大为缓解,但是乡村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如乡村活力不足、产业单一、农业生产效率不高、难以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等,从而使得乡村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和难点。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地域广阔的乡村、规模巨大的农村居民整体迈入现代化,实现乡村充分发展和城乡平衡发展,将释放出巨大的创新动能和消费潜能,有利于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因此,必须举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需构建向农业农村倾斜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由于技术进步和空间集聚带来的要素生产率提升,当前阶段劳动力要素在非农部门和城镇的生产效率高,从而报酬高于农业和农村,从而导致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资源要素天然地向工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在当前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状态下,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扭转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式,建立起向农村倾斜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现有格局向农业农村倾斜,全国范围内资源配置格局及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实现城乡要素呈现双向流动、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格局。

  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三者互为依存、相辅相成

  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创新、数字驱动的工业化,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融合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和创新,从而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村治理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推动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新型工业化需要融入由乡村供给的农产品、生态资源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而新型城镇化因汇聚大量人口和生产要素,产生了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工业化提供载体支撑。新型工业化带动劳动力需求增长,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决定了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而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乡村宜居宜游性转型升级,为城镇化人口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空间。

  抓住工业和城市赋能温州乡村全面振兴契机

  温州聚焦强城、兴村、融合“三条跑道”,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为抓手,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我市还需要抓住工业和城市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契机,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

  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市农业从业人口总基数相对较大,这一指标一直是我市的短板(到2025年温州市劳动生产率目标值为5.5万元/人,浙江省为6.5万元/人,宁波市为10万元/人)。我市应通过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促进生物、信息、智能制造等工业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乡村空间产品”多元化价值显现。城镇化的高密度和工业化的高效率带来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生活中常有紧张感和焦虑感,需要释放空间。与之对比,乡村越发显现出在生态、文化、景观和心理疏解方面的价值优势。我市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可以结合新的消费需求对乡村空间价值再认识,发展文旅休闲、康养度假、生态研学、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

  促进乡村成为艺术和文化萌发地。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入,未来的乡村人群是多元的,不仅有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还有旅居者、研学体验者、游客等。我市应在乡村规划设计上开展新探索,将那些朴素真实、充满烟火气的乡土空间、生活场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形成“新乡村美学”,并进一步挖掘宋韵文化、农耕文化等乡土特色,让乡村成为艺术、文化和创新的萌发地,焕发乡村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