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正文宣传动态

莫道桑榆晚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2日 来源:

  公园里,大街上,网络中,无数活跃的银发身影,正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用行动写就:热情追梦,多大年龄都不晚;积极乐观,古稀之年也青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与以往沉闷单调、保守落伍的形象不同,这届老年人更加活力满满,有时还很前卫。借由社交媒体的扩散效应传播,甚至自成一种风格、自带一股流量。

  有人说,今天“出圈”的老年人,很可能是过去“出圈”的年轻人。最近,“60岁+退休文学”成了网络热梗。甚至,不少90后、00后开始畅想自己60岁后的松弛感职场生活。

  氛围之下,我们不禁思考,当我们老了,该如何描摹属于我们的“黄昏”?

  一

  “60岁+退休文学”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90后、00后们想象60岁甚至更高年龄仍在工作的场景,并由此引发一系列“老年人职场乌龙”。20多岁的年轻人忙着规划自己60多岁以后的上班生活,模拟“65岁上班的一天”。看起来好像有些荒唐,这却反映出现实状态下职场打工人们的多维心态。

  幽默与自嘲。当代打工人在工作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空间被不断挤压,面对巨大的职场压力和快节奏的工作安排,需要一个出口来宣泄困境中的不适。这种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背后,其实是打工人对抗职场压力、表达自我情绪的一种“叛逆行为”。

  冲突与融合。通过描绘老年人在职场的情景,反映现代社会对老年人角色和价值的重新认知。老年人与年轻一代在职场上的互动,既有和谐共事的一面,也有代际冲突和矛盾的一面。这种冲突和融合,体现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变迁中的代际关系,以及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适应。

  觉醒与重塑。大众认知中,人到中年自身各项水平就会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实则不然。乔治城大学的心理学家荣誉退休教授达琳·霍华德指出,综合平衡这些得失的结果显示,多数人的领导能力在55岁左右达到高峰。年长的人更善于解决人际问题或抽象问题,调节情绪和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也会改善。这种自我觉醒促使大众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二

  “60岁+退休文学”热梗之下,涌现出“65岁新媒体人”“65岁科研人”“65岁小红书博主”……大家以不同的身份标签开启了各式各样的“65岁璀璨人生”。这些想象亦真亦幻,但我们为何主动临摹出自己年迈以后的模样?

  “轻微疯”,勾勒叛逆轮廓。在网友们的众多想象中,哪怕跨过几十年的岁月时光,“65岁的打工人”依然是紧锣密鼓运转的工作系统中随之转动的一环。现实生活中,我们渴望自己的情绪被看见,自己的需求被满足。这种看似“叛逆”的表达,实际上是为自己在情绪感观上寻得的一种暂时解法,让自己得以从中获得一段精神快充。但无论何种形式的短暂逃逸,最终指向的依然是秩序的归返。

  “淡然纳”,折射社会现实。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这导致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压力。同时,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导致参加工作的起始年龄普遍后移,这使得职业生涯的延长成为可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加多元和复杂,高龄职场人可提供宝贵经验和智慧资源。这种“银发经济”的兴起,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深入探”,反馈待解难题。通过设想自己年迈时的生活,可以满足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好奇心,同时也是对自己生命历程的延伸思考。这种看似“离谱”的未来设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大众对“第三年龄”的期待以及相应的关爱需求。如,满足老年人和家庭的养老托育需求,改善更适合“高龄打工人”从业的工作,在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充实晚年生活,为“高龄打工人”再次“C位出道”打造更合身舞台。

  三

  未来究竟如何,我们尚不知晓。但未来的人生,每个人都应执笔描摹属于自己的晚霞。

  越过时间轴线寻找自治理想。英国诗人威廉·欧内斯特·亨里在诗中写道:“我是我灵魂的主宰,我是我命运的舵手!”这给予纳尔逊·曼德拉以勇气,激励他熬过二十七年铁窗生涯。永远不应该因年龄和工作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在42岁时宣布辞职,离开了工作18年的央视。她说,只要好奇和勇气还在,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20岁可以看朝霞,60岁也能看晚霞。哪怕疲于赶路,一路皆是风景。

  从重新养自己转向未来遥望。前段时间,我们在“重新养自己一次”中向前追寻,为自己买一束花;带自己去走遍旷野;通过唤醒“内在父母”养育“内心小孩”,从而治愈童年,达成自我和解。而这一次,我们在“对年迈后的想象”中向后摸索,通过模拟“未来”拆解不同人生。其实无论从前还是往后,我们始终围绕的还是关于现实困境的核心议题。我们所有望向别处的目光,最终都是为了望向自己。

  在自洽想象中主动编制意义。可能在将来,打工人们的生活日常不如现今设想的“抓马”,但这些职场梗带来的寻得自我内心的平衡已然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正如当“禁止蕉绿”出现在工位上,各种手办玩偶成为上班新“搭子”,00后“整顿”职场、“爆改”办公室,打工人们在想方设法地创造自己的意义。现实,在这样的氛围中被轻微化解,达成自洽。

  马龙参加巴黎奥运会时,大家说36岁正是闯的年纪;那英参加《歌手》时,大家说57岁正是闯的年纪……

  实际上,只要能够实现内心的自洽,任何时候都“正是闯的年纪”。而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的意义,都源于自驱力下的自足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