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减负不是减担当 改革奋进正当时
蔡珊珊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7部分21条规定直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表明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从根源上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规定》一出,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但是网络上对基层减负不理解、甚至唱反调的声音也依然存在。笔者认为,要谨防基层减负成为懒政怠政的“挡箭牌”“遮羞布”,基层党员干部应清醒地认识到,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减作为,更不是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而是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枷锁,让广大党员干部轻装上阵、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减负不减责任,更要做“挑重担子”的不懈奋斗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为基层减负指明了基本方向。减负减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压缩的是工作模糊空间地带,通过建立清晰明确的权责清单和制度规范,破解基层乡镇“权小责大”“有责无权”的问题。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的关键时期,基层干部肩负着贯彻落实决策部署“最后一公里”的重责大任,更应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面对改革重任,基层干部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大任担当。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幸福、为全局添光彩,在不忘初心中坚定忠诚、践行忠诚。要坚决摈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躺平”心态,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做勇挑重担、迎难而上的不懈奋斗者。
减负不减担当,更要做“啃硬骨头”的改革先行者。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改革的进程持续深化,改革的信心也愈加坚定。然而,改革越往纵深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越加复杂,既要解决好改革前的老问题又要兼顾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还要应对新旧任务交织叠加、错综复杂的局面,亟须党员干部带头爬陡坡、涉险滩,以实招、硬招推动改革落地落实。面对改革重任,基层干部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无畏气概。要敢为人先、敢闯敢拼,在求知若渴的学习中增强本领,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锤炼品质,在高压负重的岗位上逼出潜力,以久久为功的实干担当书写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秀答卷。要坚决摈弃“表态调门高、落实行动少”“挂着空挡踩油门”的“摸鱼”心态,既有担当之勇,又有破难之智,做勇毅探索、知行合一的改革先行者。
减负不减作为,更要做“接烫山芋”的为民服务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这明确回答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聚焦经济、法治、文化、民生等多个方面,不仅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更是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生动地诠释了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离开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干部是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群众之中“摸爬滚打”,寄托着群众的殷切希望。面对改革重任,基层干部要有“树高千尺不忘根”的为民情怀。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改革智慧,集民意呼声为改革落脚点、聚民智民力为改革着力点,辨民心向背为改革得失点,切实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要面对面、心贴心地走到群众身边去,用心关注、感受并破解群众的致富之难、求学之急、就医之烦,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落实到政策制定、推动落实的方方面面。要实打实、点对点地解决群众关心的棘手难办问题,多到群众不满意、矛盾突出、情况复杂的地方,打着灯笼找问题、抽丁拔楔解问题。要坚决摈弃“坐着车子转转,隔着玻璃看看”“上接天线有余,下接地气不足”的不良作风,一心一意干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勤政务实、无私奉献的为民服务者。
作者单位:中共泰顺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