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形式风”当休矣
新学期开始,“费家长”的作业再次成为槽点。
上班做PPT,回家还得给孩子做PPT、思维导图、手抄报、研究报告、短视频……重负之下,有的家长直呼“难以承受”。
作业本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有效环节。然而,这份原本应属于学生的“责任田”,却逐渐演变成了家长的“额外负担”。
在这场作业“大战”中,一边是学生们的“无所适从”,一边是家长们的“焦头烂额”。我们该如何理性对待敏感却不可回避的“作业”,又该如何吹去“形式主义之风”直面教育的本质?
一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实践性作业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锻炼动手能力的广阔舞台。然而,在现实的执行过程中,部分作业却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
每逢端午、国庆、中秋等传统佳节,各类手抄报作业总会如约而至。我们知道,其本意在于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审美与信息整合能力。然而,在课业繁重与兴趣缺失的尴尬下,络绎不绝的“动手”任务往往转嫁到了家长肩上,家长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甚至求助于“代做服务”以求交差。在电商平台上,“手抄报代画、代做”业务销量惊人。不少标着“9年老店”“销量超20万单”的店铺,仿佛在诉说同一个事实:手抄报作业,已从学生的创意展示,变成了家长的负担,乃至市场的商机。笔者了解到,市区多家打印店推出的“打印手抄报”服务更是成为其重要业务板块。
以手抄报为典型代表,形式主义作业还以其他形式存在。
比如,“拔苗助长”式。有些作业的难度,超出了某一阶段学生正常的能力水平,有家长吐槽说,个别幼儿园时不时要求孩子进行PPT展示、短视频制作、调研报告撰写等,对一些低龄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由家长“包办”。作业做到最后,作业本身“含孩量”几乎为0。
比如,“留痕打卡”式。这类作业要求学生在线上完成,并要求留下“痕迹”以供检查。于是,做家务、阅读等日常活动,也被要求以拍照或录像的形式进行记录。家长们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化身为导演、摄影师,甚至摆拍“工具人”。孩子们在这样的作业中,失去了真正体验生活的机会,而家长们则陷入了无尽的忙碌与焦虑之中。
比如,“亲子共学”式。数1亿粒米、连续画30天的月亮、每周看网综并写万字观后感……这些任务不仅耗时费力,更让孩子们在机械重复中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而家长们,则不得不陪伴孩子一起完成这些看似有趣实则枯燥的任务,共同承受着形式主义作业带来的重压。
二
当学生作业沦为“家长作业”,甚至成为明码标价的商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剖析。
羁绊于单一的评价考核。不少地方在评价学校和老师时,过度强调指标和排名,使得量化指标越来越细,表面文章的考核层层传导。这种以指标论英雄的评价方式,不仅让学校和老师陷入无尽的排名竞赛,更让学生作业也卷入了这场激烈的“内卷”和“空转”。为了应对考核,一些学校和老师不得不将作业难度和数量提升至不合理的高度,从而超出了学生的正常能力范围,使得家长不得不介入其中,帮助孩子完成作业。
受困于繁重的指令任务。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成果展示”,盲目增加实践作业量,并将其与评比、竞赛紧密挂钩。考核、填表、开会、应用下载等任务成为了不少教师的“不可承受之重”。为了应对这些压力,一些教师不得不将部分任务转嫁给家长,如批改作业、监督孩子学习等。这种转嫁责任的做法,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使教育变得华而不实。
沉溺于盲目的竞争压力。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许多家长难以保持冷静,他们希望帮助孩子在求学路上走得更顺,无奈伸出援手帮助孩子完成作业,甚至寻求代做服务。对于那些与奖项挂钩的项目,不少家长希望通过获奖来丰富孩子的简历,助力升学。这种心理导致家长过度干预孩子的作业,甚至完全代替孩子完成,使作业失去了锻炼孩子能力、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初衷。
三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应求真务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我们必须破除形式主义之困,让教育回归其本质。
202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坚决纠正学校作业中存在的数量过多、质量欠佳、功能扭曲等突出问题,为作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制度上“实效导向”。相关部门应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体系,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改变单纯通过上交资料或看展板来评判学校活动开展情况的考核方式,着重通过现场走访、随机回访学生及家长等形式,督促学校认真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进一步完善和精简相关评比要求,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的导向,严控各类大赛、检查、考核活动的数量,才能让各方走出形式主义压力,回归素质教育的初衷。
教学上“精准创新”。学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作业观,摒弃功利主义思想,注重作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应避免盲目追求数量与形式上的完美,使作业成为培养学生能力与兴趣的有效手段。从孩子的需求出发,由孩子的兴趣着手,少一点凌空蹈虚“看上去很美”的作业设计,多一些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和教学创新。
评价体系上“多点开花”。要打破单一评价标准的束缚,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探索形成更加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机制,避免“一刀切”式的跟风作业。同时推进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把教师从过多的非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避免压力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