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经济台前幕后
“拖着行李箱,追一场演唱会,游一座城”的“演唱会+旅游”模式,成为当下热门的旅行方式之一。
吹着夏夜的晚风,听着喜欢的音乐,多浪漫!各地演唱会迎来暑期高峰,并推出多种“优待”予以支持和鼓励。7月30日,山东省发文通知,制定支持营业性演出健康发展指导意见,鼓励各地举办万人以上大型演唱会、音乐节。
演唱会经济升温,如何为文旅“上大分”?
就温州来说,仅7月6日,就有温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的李荣浩演唱会和温州瓯海奥体中心体育场的“不凡演唱会—温州站”两场演出。紧随其后,2024张韶涵世界巡回演唱会—温州站也登陆温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
犹记得去年11月,龙湾举行张信哲演唱会时,当地的统计数据如下:演唱会当天,龙湾区共接待游客7.2万人次,过夜游游客数达1.45万人次,一日游游客数达5.75万人次,省内游客数达5.8万人次,省外游客数达1.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1亿元。
这样的数据,看上去相当吸引人。纵观全国各大城市,自去年以来,“‘演唱会+旅游’激发消费活力”的相关报道,也频见于各大媒体。
一旦明星演唱会多了,就不免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说,明星的演唱会是一座城市引流的重要手段,那么,除了明星本身的吸引力之外,一座城市如何将演出带来的“流量”转变为“留量”?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疫情后的消费需求逐渐释放以及积压项目完成履约,演出市场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入更为理性的阶段。届时,无论是行业机构还是城市自身,都需要思考如何应对演出经济的“下半场”。
今年“五一”期间,在国内各大城市举行的众多演唱会中,华晨宇个人巡演的烟台站是比较不一样的。从演出创意上看,华晨宇将个人演唱会搬到海边,以乐园模式代替场馆模式。同时,演唱会凌晨3点在海边开唱,将迎接日出的创意与滨海风情结合,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就此而言,仅仅是明星在封闭的场馆内开演唱会,不论在哪座城市举行,似乎都差不多。但是将演唱会与城市气质相结合,就大不一样了。
由此,笔者也想到了前段时间雁荡山飞拉达的火爆。6月底某个炎热的非周末天气里,位于乐清龙西的飞拉达悬崖上,也“挂”满了年轻人,其中多为90后、00后女生。她们都从天南海北赶来,乘飞机或者高铁,到了龙西,还要从山脚徒步登山半小时才能到达飞拉达的起点。即便如此,年轻人们也乐此不疲。
可见,若一个地方有好山好水,有刺激好玩的项目又足够“出片”的话,漫长的距离与炎热酷暑,都是可以克服的。
同理,一座城市如何将演出带来的“流量”转化为“留量”?首先,就在于这座城市是否有好底子。留住流量,还需依靠本土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文旅产品,设计定制化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比如,结合演唱会活动推出限量版纪念品、旅游套餐等。
同时,一座城市的演唱会与文旅的深度结合,既需要演出者深入了解地方,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创新设计,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在安全管控、配套服务、周边产业等领域的支持。这样,演唱会经济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文旅“上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