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正文宣传动态

稻花香里田鱼肥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9日 来源:

  山风拂过,水稻摇曳,水田间不时会传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那是鱼儿正在抢食掉落在水面上的稻花。

  早在一千多年前,稻花香里田鱼肥的美景,就已在永嘉出现。

  眼下的楠溪江两岸,多地早稻的金黄色稻穗迎着阳光掀起阵阵稻浪,已进入收割时间,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夏日丰收图。梯田、水稻、田鱼,是这些画卷里的重要角色,也承载沉甸甸的乡愁。

  食以鱼为鲜,永嘉田鱼入选“瓯菜十大名热菜”。风吹稻香,舌尖上的永嘉田鱼时时拨动着人们的味蕾与记忆。

  永嘉田鱼何以在楠溪江两岸的水田和梯田间畅游一千多年,依然让人痴迷?

  一

  宋朝蒲寿宬的《欸乃词》曰:“白头翁,白头翁,江海为田鱼作粮。”

  永嘉县是“中国田鱼之乡”,稻田养鱼的发源地之一。相传在春秋时期,永嘉先民在引溪水灌溉稻田,发现溪鱼在稻田中能自然生长。历经反复的试养和驯化,演变成形似鲤鱼,味胜鲫鱼,鳞入鲥鱼,色若金鱼的变种鲤鱼,又称田鱼。“锦鲤腾跃,金稻映霞”的画面由此定格,绵延至今。

  “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田鱼能吞食稻田害虫,松土增氧,保肥增肥,改善水稻的生长发育。养鱼的稻田比不养鱼的增收一成。稻盛稻花多,田鱼得到丰盛的食物,形成稻鱼共生的生态环境。

  稻花,一般于夏季开。一株稻穗开两三百朵稻花,一朵稻花会形成一粒稻谷。稻花没有花瓣,从外观上很难看到雄蕊雌蕊,它们由稻花的内外颖保护。南方水稻的开花时间通常是在收割前的30—40天,即扬花期。水稻开花一般从上午9时开始,中午达到最盛,下午4时以后开花较少。

  《永嘉县志》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中养之。”据茗岙乡乾口村郑氏宗谱记载:“唐僖宗时,乾口稻田养鱼很盛,一世祖郑尚激,教之以耕耘,不虑蠹鱼之蚀,鱼货物飞挽转输青田、仙居等县,乃溪山鱼米之乡也。”

  永嘉是浙南山区大县,“八山一水一分田”。民以食为天,地理条件决定了田鱼畅游不止,还能保障甚至促进稻米的产量。

  稻与鱼双向发力,稻的产量提高,鱼的品质升级。一条完整的生态链,让稻和鱼在相辅相成中实现了和谐共生。现在,永嘉以茗岙、碧莲、界坑等地出产的田鱼最为知名。

  永嘉田鱼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其色、香、味倶佳,在当地为待客之佳肴。田鱼干炒粉干、红烧田鱼、酒糟田鱼是温州人最普遍的烹饪方式。田鱼还是药用鱼类之一,能利尿、消肿。

  田鱼作为杂食性、广食性鱼类,对环境适应性强,即使水浅,露出半个鱼背在水面上,也能以腹贴泥,用两个胸鳍在田面“爬行”自如。

  永嘉田鱼又因其体色五彩多姿,成理想的观赏鱼种,不少楠溪人把田鱼移殖到家庭的鱼缸和池塘饲养,用来美化和点缀家园环境。

  二

  田里的稻花鱼和稻子,让村民们喜上眉梢,“鱼米共生”成了山区百姓的富民产业。

  在茗岙乡茗上村凤凰山庄的稻鱼共生基地,梯田水稻蔚为壮美,一尾尾稻花鱼在稻秆间欢快游弋。而吃过夏季稻花的田鱼最是肥美,是永嘉特产的绝佳之选。基地230亩的稻田里,收鱼收稻几乎同步进行。为了保障田鱼的口感纯正,农户们利用菜油代替农药治虫,虫子掉下来喂鱼。因此养出的鱼,鱼鳞都是软的,下锅一烧,味道鲜美,没有一丝儿泥腥味。

  田鱼吃着稻田里的杂草、虫子以及稻子掉落的稻花,代谢产物又成为稻田里的肥料。这种鱼稻共生模式是立体生态农业中一种生态互补循环的方式,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鱼米共赢”。2020年开始,永嘉县启动稻渔综合种养高产示范田创建,创成总面积已超千亩。

  作为永嘉“八珍之一”的永嘉田鱼,打响知名度的同时,也遭遇市场上假冒产品的低价冲击,加上近年来年轻人外出,农田抛荒时有出现。为此,当地政府结合高产示范基地创建、鱼种提纯复壮等举措,壮大富民产业。比如,碧莲镇的石门垟基地为永嘉田鱼原始种群扩种研究与推广应用,面积50亩,16个孵化池年产1000万尾永嘉田鱼苗,这里的永嘉田鱼是纯正的楠溪江品种。再如,界坑乡兴发村打造“楠溪田鱼第一村”已进入第四年,喜获丰产丰收。

  三

  游了千年的永嘉田鱼,如何游得更远?在悠久的文化山水中,永嘉田鱼能否激荡起更多的浪花?

  举办楠溪江“稻鱼丰收”文化旅游节。发掘永嘉风俗民情中的稻田养鱼文化记忆,通过聚焦品质内涵,推动文旅、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永嘉田鱼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具体可结合非遗文化、农事体验、农村节庆文化等,开展“百县千碗”的田鱼“土菜土做”和“土菜精做”等评比赛事,充分发掘田鱼的经典烹饪方式和创新做法,加之农家乐文化特色宣传,全方位促进老百姓创收致富。

  建设永嘉稻田养鱼博物馆。挖掘农遗记忆,讲好农耕故事。以最新科技、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示永嘉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和文化精髓,让农耕文明代代相传。同时,也可通过文艺创作的形式,提炼永嘉田鱼的历史文化故事与新时代产业发展故事,进一步打响本土文化品牌。

  加强技术合作与推广。通过技术培训和校地合作,提高农民稻鱼种养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以促进稻渔养殖的质量、产量和效益的提升。实施院地合作计划,合作委托如浙江大学等高校调查永嘉田鱼优质种群分布情况,对该优质种群进行种质优选,提取基因图谱,形成较为完善的永嘉田鱼基因分布地图,科技层面更好地推广“鱼稻共生”产业发展。在推广沟坑式稻田养鱼技术模式的基础上,乘互联网东风大力推广专属于永嘉的特色稻鱼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