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文化艺术  ->  文艺动态  -> 正文文艺动态

《国家的儿子》入选语文教材 教材里还有这些温州元素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0日 来源:温州晚报

  《国家的儿子》(节选)入选中职语文教科书

  黄国想创作的教科书古诗词插画

  近日,温州籍军旅作家黄传会的报告文学《国家的儿子》(节选)入选全国统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科书。

  节选部分展现罗阳“督战”

   舰载机首次着舰起飞全过程

  黄传会,苍南人,20岁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他喜好写作,连队的黑板报是他发表作品的园地。后来,他破格调入海军政治部,创作《中国海军三部曲》《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仰望星空》等数十部作品,曾获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去年,黄传会被授予“中国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

  《国家的儿子》是一部以“时代楷模”罗阳的生平事迹和几代航空人实干兴邦、奋斗强国的精神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其描述的是罗阳的感人事迹,再现罗阳及其团队披肝沥胆研制航母舰载机、实现中国航母梦的艰辛历程,作品获得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黄传会介绍,该书创作于2012年,为了写好罗阳这个人物,他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两次来到沈阳,亲身感受罗阳曾经求学、工作之地,采访数十位与罗阳有关联的人物,积累数百万字的素材,最终成就这部报告文学。

  此次入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科书的,是《国家的儿子》中关于罗阳“生命的最后时刻”的节选部分,展现罗阳从2012年11月18日到25日“督战”歼—15舰载机首次着舰起飞的全过程。这是他最后的华彩亮相,该书将一位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鞠躬尽瘁、默默奉献的“国家的儿子”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节选被收录在语文教科书的第五单元,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等经典篇章并列,共同构成一个弘扬英雄精神、讴歌时代英雄的篇章群。这些作品,通过讲述不同领域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勇于担当。

  在家乡建成黄传会书屋

   为孩子们打造精神家园

  这并非黄传会的作品首次入选教科书。此前,他发表在《人民日报》的短篇报告文学《三个太阳》,就已经被收录进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创作才华的肯定,更是对其作品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认可。

  作品入选教科书,黄传会称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认为,文学作品是情感的传递、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传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够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奉献的英雄心灵相通,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英雄精神,什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奉献。

  黄传会的作品,还充满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深情厚谊。改革开放初期,他就用笔墨记录家乡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与成长,创作《中国一个县》生动展现苍南人民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而后,他又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创作《首例农民告县长案始末》揭示法治社会建设的艰辛与希望,为家乡的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他积极参与家乡的文化建设,在矾山镇福德湾谋划建设“黄传会书屋”,慷慨捐赠自己的著作和收藏的书籍,为家乡的孩子们打造一个精神的家园。去年8月,位于矾山镇矾都广场新址的黄传会书屋正式落成。

  黄传会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家乡的孩子能够品读书之美,享读书之乐。对于家乡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他始终满怀期待,并希望能继续为温州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新闻+教科书里的温州

  温州独特的地理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活力,在教科书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小马过河》陪伴孩童成长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寓言故事《小马过河》,陪伴多少孩童成长,此文作者是瑞安乡村教师彭文席。

  “老师,这个问题怎么解?”“老师,这个答案对不对?”年轻的彭文席在授课中发现,孩子们总是喜欢“直奔答案”。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这个浅显而富有哲理的故事:小马在听了松鼠的话后不敢过河,它在妈妈的鼓励下终于自己迈步,顺利过河。

  这则寓言故事发表于1956年2月13日《新少年报》,原名“小马过溪”,次年入选小学教材,还被译成英、法、日等10多种语言流传到国外。

  除了“小马”,语文教材中还有温籍名人郑振铎笔下的《燕子》。文中这只候鸟,冬去春来,被作者置于故乡的背景下描绘,寄托着游子无尽的离愁别绪。他的另一篇文章《猫》,也入选语文教材。

  光绪二十四年(1898),郑振铎出生于温州。他幼时就读三官殿巷的永嘉第一高等小学(今广场路小学),1911年考取温州府官立中等农业学堂(今温二中),后转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就读。

  1919年,郑振铎在北京积极投身五四学生运动,编刊物办社团。大学放假他回到温州,“把新文化带了归去”,与姜琦、陈仲陶、周守良、马孟容等志同道合的青年发起组织永嘉新学会。他参与创办《救国讲演周刊》《新学报》,为浙南一隅开新文化运动之风气。

   110首古诗词插画出自青年画家之手

  新版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12册语文书中的110首古诗词插画,全是出自温州青年画家黄国想之手。

  黄国想是温州城市大学副教授,市钢笔画研究会副会长。出生于龙港的黄国想,在2015年得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青睐,受邀成为新版小学语文12册古诗词的插图创作者。

  此外,他将温州文化地理融入绘画文创的创作方向,把公园路、五马街、蝉街(又叫“禅街”)绘成画作,设计在陶瓷杯上,取名《公园路往事》《五马烟云》《禅街有禅》,尝试从艺术角度述说这三条古街的美丽故事。

  书藏瓯山越水诗意美景

  教科书里藏着瓯山越水的诗意美景。

  中国文学史里有一个说法,“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说的是晋宋之间诗作所呈现的新现象。没有一条路,如瓯江山水诗之路这般清新别致,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是点亮这条诗路的第一人。

  谢灵运出身望族“王谢”之家,他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当他郁郁不得志地来到当时还很偏僻的温州时,写道:“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

  “山水自美,但诗人情悲。”温州的清秀山水默默治愈这位诗人的内心。而他的诗作也为温州山水“带货”千年。

  在一个漫长的冬日之后,春暖花开、病后初愈的谢灵运登高赏景,写下中国山水诗的代表作《登池上楼》,清新的诗风为中国诗歌注入了一种自然的灵动。《登池上楼》曾收录于人教版语文课本和粤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小学教材中的课文《雁荡山》,作者沈括在开篇开宗明义地写道:“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文中,沈括对雁荡山的地貌特点作了细心观察并推断雁荡山的成因,是流水侵蚀,才使平原变成山岳。

  楠溪江的如诗如画,美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是一封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答谢中书书》。楠溪江山川之美,在陶弘景与友人谈山论水中跃然纸上。

  温州醉人的山水,还化作散文大家朱自清笔下的《绿》。语文书四年级下册《绿》,带读者来到仙岩梅雨亭,向上仰头看,就可以看到飞流直下的瀑布,低头就可以看到蓄为一潭的摇曳醉人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