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正文宣传动态

长三角的“新”启示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6日 来源:

  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进“第二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大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温州,长三角最南端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承担着独特使命,当此重要时刻,该如何在深度融入一体化发展中抢抓发展机遇、拓宽发展路径、提升发展实力?

  带着这个问题,市新闻传媒中心4路记者在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温举行之际,前往杭州、嘉兴、上海(嘉定、张江)、苏州、无锡、南京、合肥、芜湖,向三省一市8座代表性城市取经问道。

  采访一站接着一站,真经一篇连着一篇。最大的触动,是创新。

  “只有矢志创新才能决胜未来”,这是此行的核心启示,也是在新质生产力热浪澎湃的当下,温州冲刺“双万”城市的要诀。

  读懂长三角,温州这部“创新史”将写出更多新的故事。

  (一)科技演绎奇迹。

  长三角,不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段传奇。

  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中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这是数据里的奇迹。

  拥有9座GDP万亿城市,集聚全国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25家企业位居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一群隐形冠军从细分赛道脱颖而出,这是先行者的底气。

  此次媒体探“新”,更有许多对奇迹的具象诠释:

  相距近500公里的“两束光”在微米尺度上“交汇”,一束来自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一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内的“合肥光源”;

  看得见的杭州是风景如画的“人间天堂”,看不见的杭州是“数字经济第一城”以新质生产力分分秒秒塑造着数据与智能的新风景;

  从运河到银河,从低空到太空,无锡的老城区梁溪区凭着空天经济“一飞冲天”,一年多时间构建起商业火箭、卫星制造应用、空间信息应用三大百亿级产业生态圈……

  不同维度的奇迹都在回答:谁在创新上占据优势,谁就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发展动能越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就越有力。

  正如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作为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联席主席演讲时所言:“长三角的新质生产力,应该符合两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要在关键战略领域为中国赢得一席之地,获得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要在原始核心技术上,成为代表中国的最强创新力量。”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城市能级提升,这是长三角先进城市的共同选择、不二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空间和资源环境约束,挺过转型之痛,走向现代化的华丽转身。

  能持续写出“新”故事的城市,一定有“敢做梦”的勇气。

  2006年,当苏州选择将生物医药作为未来产业主攻方向时,外界简直难以想象。曾经经济靠后的无锡市梁溪区如今也以“无中生有”告诉我们,重大决策需要慎之又慎,但面对未来方向更需要果敢决断。有时候,我们不是缺乏创新的潜力,而是缺乏创新的胆识。彷徨观望、犹豫不决,意味着与机遇失之交臂。

  科技创新需要自信,需要只争朝夕,也需要清醒而坚定。

  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我们惊叹于“苏大强”的今天,也要明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尤其重大科技创新,不确定性是它的常态,没有谁敢轻易断言成功。要有志气、胆气,还要有“认准了就干、十年磨一剑”的骨气。客观审视我们现阶段的科技创新能力,能看见一种积蓄中的能量,也有理由期待更多酝酿中的突破。

  (二)协同犹如加速器。

  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协同,科技创新同样需要协同。

  上海的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每12分钟就能下线一台“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轴承来自温州、伺服电机来自衢州、谐波减速机来自苏州……这种联合上下游12家企业,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生产的机器人,目前已累计下线4700多台。

  像这样跨区域创新协同的事例,此次探“新”所遇良多,共同照见了长三角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在“加速前进”。

  《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提高到262.48分,2018年后年均增长11.17%。

  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关起门来高发展,画地为牢求创新。

  从地理位置看,温州不在长三角中心位置,是长三角的“南大门”。但温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承担着独特使命,与长三角的发展共生共进共荣。

  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全面提高开放发展、协同发展水平,对我们自主创新既是考验,更是机遇。

  创新力成就生产力,协同增强创新能力。

  从0到1从头抓起、自己来干,是创新的一个方面。揽四方菁华,纳八面来风,积极投身集成创新、协同发展,也是创新的重要方面。

  客观看自己,我们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与标杆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基础研究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就目前的科创基础来说,也不可能事事从头来,样样自己干。要把对创新规律的理解和对创新活动的态度,贯穿于融入“一体化”的积极行动之中,才能吸引更多资源要素投入我们的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的质量,扩大创新的效益。

  创新的种子要发芽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气候和环境。

  当人们以“最强风投”赞誉合肥时,合肥的自我认知是:我们做的不是风投而是产业投资,产业投资的核心在于生态构建,来助力的都是“合伙人”,是无数“合伙人”共同成就了合肥覆盖科技企业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的生态链。

  这种对协同创新的态度,与温州打造“温暖营商”营商环境有不谋而合之处:只有拿出“追求一流”的态度做优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励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让创新活动联合更加紧密、能量持续升级、产出“几何效应”。

  (三)奇迹是人创造的。

  创新驱动发展,谁来驱动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曾对媒体说,根本性的科学问题是人类创新的根源,研究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就是要把全世界最好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

  实现0到1的基础性突破要靠科学家,推进1到10、10到100的接力需要谁?

  此次探“新”发现的一个又一个生动事例告诉我们:打通产学研、集聚产业链,是完成1到100的关键步骤。要有政府的推动、市场的机制,还要有最擅长走好这些步骤的人——企业家。

  长三角最强的底气之一就是企业家,是企业家在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民营企业家打破区域、行业局限,成立了长三角企业家联盟,决心做推进“一体化”与“高质量”的开路先锋。“结盟”四年的实践证明:当今竞争已是产业链的竞争,抱成团、搞创新,才能在世界的创新舞台上共创共赢。

  企业家是温州最独特的优势,温州企业家在长三角的新传奇里大有作为。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营企业家是温州的宝贵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温州企业家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书写了一篇又一篇发展传奇。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是许多温州人创业发展的首选地,很多温州老板都曾有“上海情结”,渴望在上海“大码头”获得成功。

  探“新”之行专访了8位奔跑在长三角“浪尖”的温州人,从他们身上可见,如今更多温州企业家有了“长三角情结”。打造高质量的世界级城市群目标,给民营企业带来无比广阔的机遇,而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自觉在产品、技术、投资和市场等领域实施跨区域经营与合作,也加速深化着“一体化”与“高质量”。这就是“新传奇”里的互融互促、相互成就。

  探“新”之行的尾声,长三角又有新故事:首条“超级环线”G8388开行。

  一站接一站,三省一市再次携手向前;一个接一个,“新”的启示仍在持续更新。

  读懂长三角,从实践中来,更要用到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