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让温润人文之风吹进“强城行动”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来源:温州日报

  吕伟超

  1200年前,大唐宝历年间,诗人张又新被贬温州,任刺史。虽是被贬,好在“东晋山水称永嘉”,张太守追随谢公足迹,纵情山水。一天,他登临郭公山,登高极目,南望群州,北观江水,作诗云:“昔贤登步立神州,气象千年始一浮。南望群州如列宿,北观江水似虬龙。”作为中唐诗人,张又新诗风偏向华美,但写郭公山这首,却是气象雄浑,诗人站在瓯江边的高山之巅,以观沧海,胸怀家国天下。在天风浪浪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凸显,诗人“以乡观乡,以邦观邦”,可谓是温州“开眼看天下”的第一人。

  正因为有了“人”的注视,天文、地文与人文交相辉映,温州这座江海皆备的山水城市,在一代又一代温州人“有温度的注视”中,渐渐积累起了独特的人文基因,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温润之州”的人文禀赋。1200年后,几度夕阳,青山依旧。趁着改革的东风,温州独特的人文基因的性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得以充分表达,温州人俨如虬龙入海,弄潮商海,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今日若再登郭公山,目光所及,满目繁华,然猎猎风中,“温州模式再出发”的号角又已吹响,温州将再次担负起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探路者的使命。

  温州模式,毋宁说是“温州人模式”,是一种基于温州独特的人文基因和人文禀赋、发轫于商品经济、以民营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文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极具典范意义。在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和人文从来不是孤立发展,而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与经济关系的深刻论述表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能脱离地方人文禀赋,我们要把人文要素纳入温州模式的研究中去,实现温州模式的人文转向,使温州模式由传统经济学模式向人文经济学的范式转变,从更宽广的文化场域中重新认识温州模式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既有经济意义,又有人文关怀,有情感、有“温度”的温州经验。

  从“人文经济学”的视野看温州模式,是要还原“人”在温州经济生态中的本来面貌。所谓“人文”者,“人”为主体,“文”以载道。这里的“人”,首先是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普普通通的温州人,他们从小商品、小作坊起步,前店后厂,行销四方,以实业为基,以市场为翼,突破“姓资姓社”的藩篱,埋头把个体私营经济做大做强。这些普普通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草根温州人,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思想上既遗留有永嘉学派“事功务实”的人文基因,观念上又经历了近代西方商业文明的洗礼。他们务实开放,懂得变通,善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温商群体,实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生动写照。温州的现代化,有别于其他经济模式中或以国资为主体,或以外资为主导,或是资本、技术密集的“集合型”现代化,而是一种由普罗大众创造的“分散型”、普惠性的现代化,可以说,温州的现代化是真正由“人民”创造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这里的“人”,除了规模巨大的本土温商群体,还包括数量众多、活跃在国际上的“世界温州人”。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温州人有70多万。他们通过350多个温籍侨团,与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紧密的经济联系。近年来,温州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的经济开放格局。仅在“一带一路”沿线,就有38万温州人在60多个国家创业、发展,并投资建设了多个产业园区。“世界温州人”具有开放的格局和敏锐的眼光,是温州经济供产销网络的重要连结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温州人血液里那种特有的注重“地缘、血缘、亲缘”关系的人文基因,使得温商行走天下,却常怀乡情乡愁。当下,我们要利用好亲情联系,服务好海外温商,进一步整合全球温商力量,把海外温商的根永远留在温州,使温州成为海外温商永远的家,此亦为温州“人文经济学”的应有之义。

  温州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城行动”的持续推进,“观乎人文”甚为关键。城市经济与人文城市的关系,好比树与森林,我们先看见树,然后看见森林,但又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我们把树搬到森林之外,树就会变异,甚至死去。树底下的水和土、它们彼此之间的阳光和空气,一起构成了森林。一座人文之城,就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城市森林,给树木以适宜的水土、温润的气候和蓬勃的生命。

  初夏的夜晚,站在郭公山顶,月光倾泻在温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森林之中。温州气候之温润,乃是天成;城市与经济发展,需要热忱;而政府的服务与管理,则需要温情。不一样的温度,源于共同的人文底蕴。温虽旧州,其润如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让人文之风吹进“强城行动”的号角,使温州城市与经济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者系温州城市大学副教授,温州市文化研究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