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强城行动 建设大孵化集群 加快布局建设环大学城科技创新谷
施永川 李天泓
当前,温州正在大力推进大孵化集群建设。通过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的链条式创新孵化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城市能级,不仅有助于实现“强城行动”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有助于温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质量人力资源最为集聚的温州大学城,汇聚了数万名科技工作者、教授、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上紧密围绕温州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逐步改造完善,更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加快布局建设环大学城科技创新谷。
建设环大学城科技创新谷的必要性
首先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化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近年来,温州通过对城市区域进行重新布局改造,从空间规划上来说,是为了更好结合当地的人才、教育、科技等资源优势,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从价值导向来说,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化建设道路,通过城市场景营造,塑造独特区域形象,创新创造文化增量的精细化重构建设。充分利用大学城的学术气氛、人才储备和科教资源正是建设温州大学城科技创新谷的好时机。这样做可以把以某一个高校为中心的创新生态圈,升级建设为以多个大学为主体的环大学城科技创新谷,让校地之间、校与校之间更好地协同发展,强化科学城与大学城工作协同,打造全市产教融合、高校成果转化示范引领区。
其次要紧紧围绕突围策略,结合省域发展实际,提升科技发展新动能。为了切实把浙江“发展理念,前进动力,突围策略”的系统性变革精神转化为温州“强城行动”的强大动力,当前在大学城打造科技创新谷,具有众多科技突围优势。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在温高校创新要素集聚优势,通过建成一批致力基础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等多功能科研平台机构。二是以“大学城与科学城深度融合”为主线,着力实现“科教优势到创新优势”和“载体打造到生态营造”两个跃升,实施“科创平台强基、特色载体领航、创新成果熟化、创新活力激发”四大工程;三是为科技成果孵化提供支撑,进一步释放高校、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增强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再次要深入理解市委市政府“强城行动”战略,落实大孵化集群行动部署,加快孵化场景革新。大学城科技创新谷的建设,得益于其原有的文化场景和区域积淀。建设好科技创新谷不仅能够留住更多的年轻科技人才,提升高素质人才的留温率,同时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为温州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够推动大孵化集群与“强城行动”计划的深度融合,实现城市与产业的和谐共生,为温州在全省乃至长三角范围内提升城市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环大学城科技创新谷的成功案例
环大学城科技创新谷至少应该汇聚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和创业孵化园区等要素,同时需要创新基地、创业中心、成果孵化平台、人才配套设置等作为“标配”。国内外知名大学作为先行者在这方面较早开展了探索与实践,值得温州借鉴和学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学校周边积聚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机构和技术型企业,这些校友创办的企业目前仍在运营的有12900家,创造了160万个就业岗位,年销售额超过一万亿美元。这些创业型企业使波士顿128公路变成“科技高速公路”,成为世界闻名的高科技创新走廊。深圳大学城创新孵化器建设,以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湖畔的深圳大学城为核心,聚集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员,依托众多科技成果孵化了大量科技型企业。地处西南的重庆市依托拥有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7所高校的大学城布局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并出台了《关于支持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若干措施》,正成为冉冉升起的创新高地。
建设环大学城科技创新谷的对策建议
第一,科技创新谷需要充足的政策配套。科技创新谷的建设既需要大量的人才,也需要优质的创业项目,而人才与项目相互吸引更是关键。近年来,很多城市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人才战略,为吸引人才竭尽所能、“大招”频出;而为了吸引优质企业、创新项目、创业团队落地,各地也不断释放政策“利好”。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谷不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打造一套集合人才吸引、项目扶持、基金保障等优惠政策的“大礼包”提升人才引进竞争力,并且要更给力、更有诚意,从而吸引高精尖人才与项目“潜力股”慕名而来。
第二,科技创新谷需要合理规划场景定位。对于一个创新平台而言,其优势往往不在场地和规模,而在于宽松的创新环境,而创新环境除了政策吸引、硬件配套等之外更应该在细节方面多下功夫。比如,科技创新谷可以依托高校资源开设创新课程、讲座,打造内部沟通平台;提供代办业务、物业等细致周到的服务,从而让人才、企业能够专心工作,让一切围绕创新创业服务;搭建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为城市与国际接轨开辟“快车道”等。在大学城打造科技创新谷,应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释放更多创新创业能量,配合高校积极融入城市发展,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氛围中,高校与地方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互促共进。进一步发挥温州大学等本地高校在大孵化器集群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将产业建在创新链上、创新建在人才链上。要着眼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围绕企业需求搭建服务平台,推动校园创新成果外溢,主动对接温州“5+5+N”产业,让更多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化,培育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如同中关村大街之于北京,梦想小镇之于杭州,要按照国家级地标的定位高站位进行规划,树立“大学生创业看温州”的目标,努力将环大学城科技创新谷“温州IP”打造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本营和集聚地。
第三,科技创新谷需要严密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在大学城布局建设科技创新谷,需要政府扶持引导,也需要运用市场力量,因此要通盘考虑、科学统筹,建立长效机制。制度保障是以科学的顶层设计作为前提和基础,政府与市场要有明确的分工,政府在履行服务职能的同时也要做好监管,市场在激发效率的同时也要确保公平。要基于新发展理念,运用好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一供给侧改革的新工具,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