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文化艺术  ->  文物荟萃  -> 正文文物荟萃

古画中的海丝情缘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6日 来源:

  温州以“商行天下”而出名。海上行商,离不开海上丝绸之路。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中国书画界,至少有两件顶级名画均与温州有关。一件是价值超亿元的王振鹏画作《江山胜览图》,一件是“画中兰亭”——黄公望画作《富春山居图》。

  纵观两件画作,不难发现,第一:二位作者均为温州人;第二,画作中有温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中国古画,多以山水为题,所以,船、沙洲、码头、群山,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意象。

  我们也由此可以通过众多古画一窥“千年商港”温州的海丝情缘。

  一

  曾任温州郡守的南北朝文学家丘迟,写过一篇《永嘉郡教》,其中提到:“贵郡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

  在南北朝时,控带山海的温州,已经有水陆兼通的优势。同时,丘迟在这篇文章里也提到了“绩麻治丝,无闻於窐巷。其有耕灌不修,桑榆靡树,遨游廛里……”他有感于当时温州的农业发达,也痛惜郡人的懒于农事。抛开丘迟的原意,仅考查这几句话里的词语,里面就有“绩麻治丝”“桑榆”等,这些都是织布的原始材料。可见,早于南北朝,温州的丝织业就很流行。

  1994年,在位于龙湾区皇岙村五峰山麓的国安寺里,温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石塔内破损严重的一批印本、释道画时,发现了木刻套色版画《蚕母》。专家从此塔的碑记推算,“蚕母”版画至少成于1093年前。这件套色版画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彩色版画之一,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蚕母”形象作品,现藏温州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画证明,江浙一带宋时已把“蚕母”奉为神灵,它是丝绸研究少见的信仰实证。

  宋时的温州朔门古港,已是中国重要的国际通商大港,从温州港输出的商品主要为丝麻织品、陶瓷器、金银饰品、漆器、茶叶等几大类。

  温州木刻版画及造纸技艺的传承,也一直绵延至今。其中,瓯海泽雅被称为“千年纸山”,传统屏纸制作工艺一直在山中历代相传,瑞安平阳坑的东源村里,则一直流传着木活字印刷及木制雕版的传统工艺。

  二

  《江山胜览图》,是元代温籍宫廷画家王振鹏绘制的一件纪实性风情画巨作。2012年,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该长卷以1.012亿元的成交价,被一位国内个人藏家竞得。

  《江山胜览图》长卷的纪实主体,正是元代温州江海一带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的景致。我们在画卷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时位于朔门附近江海交接处的温州港里,停泊着许多大型商船,船主们都在等着天气更暖、洋流更适合航行的时候,向着远方的星辰大海起锚。

  温州港西边的河上有一座桥,行人走过桥面,就进了温州城。温州城里,热闹的景象扑面而来:街面上,有杂耍的,演出温州南戏的,挑着担子卖雨伞的,甚至还有迎亲的队伍;街旁,是近乎满座的茶坊、酒肆,还有药铺、杂货铺……

  在这件长卷里,王振鹏还描绘了这样的远洋大船:它们露出四根桅杆,那是元代最先进的四桅船,可张12帆。船板用冷杉木制成,其吨位可达300吨左右。甲板下有60个小舱位,出海水手有200余人,一把大橹,就需要四个人操作。

  这件纪实风情长卷,描绘的正是元时的温州“千年商港”风貌。

  从王振鹏这个人物着手,我们还能发现,元明时期,不少宫廷画家都是温州籍。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的研究,北宋南迁直至南宋末年,宋朝有许多宫廷画师也南渡到了温州。元代之后,这些安家在温州的画师及子孙,其中一些人又回到了元朝宫廷供职。因而在元时,宫廷画师中有不少是温州人。

  明代的温州,亦出现数位宫廷画师,与王振鹏可谓一脉相承。明永乐初,温州人黄淮任官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明成祖朱棣任命黄淮负责恢复书、画二院。为筹备画院,黄淮从家乡温州请来两位画家:郭纯、谢庭循,及台州的陈宗渊,担任宫廷画师。此外,来自龙湾永嘉场的一代书宗姜立纲,七岁时被荐入宫廷,命为翰林院秀才。历事景泰至弘治四朝,当时内廷制诰、宫殿碑额,大多出于他的手笔。

  在明朝,来自江南尤其是温州的画师给宫廷绘画带来新的风格,从而真正形成了明代的院体画派。温州籍的宫廷画师,对明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画风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

  三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被称为“画中兰亭”,作者黄公望,常在画中落款“大痴学(道)人平阳黄公望”,平阳人黄公望,在平阳、瑞安一带都生活过。

  新近的不少国内学者都认为,《富春山居图》在山体的取材上,借鉴了许多黄公望曾生活、行走过的大罗山,因为大罗山岩体上冲刷的留痕与《富春山居图》的长披麻皴画法十分相似。来自长兴拓柘堂黄公望山水画研究院的几位研究人员探访大罗山后,更是找到了多处与该画卷所绘相似的山体,特别是位于大罗山天河西水库边的百家尖,实景与画卷尾部的山体形态相似至极。

  《江山胜览图》中,除了记录温州朔门古港,同时也如实记录了瑞安飞云江的飞云渡码头。

  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日本、高丽等商船入飞云江贸易,特别是到宋元两代,因海外贸易不断扩大,海上和内河运输规模远超前代。元时,西方各国的贡使,传教士、商人、旅行家等陆续来到东海飞云江畔的瑞安古城。

  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亦有不少江中船舶的元素,有学者考证后认为,这些船舶正代表了元代飞云江渔船的营造形式。

  1329年,年逾花甲的黄公望与大画家倪瓒一同上瑞安圣井山,拜金月岩为师,改号大痴,在圣井山山中度过一段平静的岁月。这也是他画作中署名“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的由来。

  其时,大罗山山脚的龙湾一带为温州最大的盐场永嘉场。温州官方盐路,一条经大罗山茅竹岭至温州市区,另一条为翻越大罗山至温瑞塘河到达飞云渡。

  因而,由《富春山居图》按图索骥,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千年商港”温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千丝万缕的联系。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沿海地区,一望无际的东海为这座城市营造了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和独特的海洋文化。

  2021年底,望江路下穿隧道工程的基建考古中发现了朔门古港遗址。朔门古港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年代最清晰的港口遗址,真实再现了约10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景象。

  时光跨越千年,如今,温州港已经成为浙江省沿海的主要港口之一,航线覆盖国际、国内多个重要港口城市,是周边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支点。

  这条从浙江东南沿海启程,穿越了历史烟云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繁华依旧,更增添了新时代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