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县市动态  -> 正文县市动态

马灯戏唱响楠溪源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26日 来源:

  锣鼓声雄浑铿锵,唢呐声明亮悠扬,再配上丝丝缕缕、欲断又连的二胡声,多种传统乐器齐鸣回荡在山高林茂的山区,这是楠溪江的发源地——溪下乡。

  每逢新春佳节,这里便会上映热闹非凡的马灯戏,这一习俗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

  一

  一出马灯戏由乐队、灯队、马灯队80多人组成。

  灯光摇曳之中是包罗万象的灯队样式,除了必不可少的白牌灯、高桥灯外,还有灯如大刀灯、猢狲灯、鲤鱼灯等,形态各异。

  马灯阵中是一支“童子军”,他们大多是10-13岁的小演员,穿戴着马灯,马首系于腰前,马臀系于腰后,摆出变幻的阵型。他们所“骑”的是竹马,由竹子制成支骨扎成马的身形,然后糊上纸,内燃烛火。马身挂着五颜六色的鬃毛,活灵活现中又不失趣味。

  马灯戏的表演分跳马灯和演戏两个部分组成,每到一地先排开阵势,再跳马灯,后演戏。

  12名小学生伴随鼓乐开始跑马灯,摆出龙门阵、十月梅花阵、剪刀阵等,花样百出。马灯队或大步或急步或碎步,或翻滚、跳跃,或穿插奔跑、骏马奔腾,演绎着行军、列阵、罗营、庆祝胜利等情节,寓意带给观众马到成功的吉祥祝福。

  “正月采茶是新年呵哎,奴奴家中点啦高园呵哎。二月采茶茶报芽呵哎,姐妹双双采茶啦细茶呵哎。”孩子们装扮成不同的戏曲角色,上演着打花鼓、贩茶、补缸等16出折子戏,乡音俚语、诙谐幽默、野趣横生。

  二

  马灯戏历史悠久,繁衍至今兼备着民俗性、娱乐性与人文性,已经成为了融合祈福和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活动。

  起初,它诞生于农业文明时期,组成人员也都是农民。传承人在农民们农闲之余,组织乐于从事马灯表演的村民进行排练、表演马灯戏。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里,它是农民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也是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的寄托。相传永嘉的马灯戏传自清朝同治年间,祖籍安徽省凤阳县的马灯艺人池老彩因生活贫困,携妻带子,过着“跳夜灯游日路,打场花鼓过光阴”的流浪生活。在来到溪下乡定居后,一家独演的马灯戏很快引起了村民的兴趣,池老彩口授身教村民纷纷参与,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村里成功举办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马灯戏演出活动。自此,马灯戏就一直传承下来。

  流传至今,马灯戏已经由往日的专场演出转变为逢年过节的特色节目。在选定起灯日子后,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家张灯结彩。参加表演的儿童,一早就要按照所扮演的角色化妆打扮,在庙口开始每年的首场表演,村民们称之为起灯。

  起灯后,马灯队就会在头人的带领下先本村后邻村、串村走院表演,每到一地人们扶老携幼、观者如堵,从每年的正月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日深夜才结束。

  作为民俗,它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于人民,又深藏于人民心中,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同时剧目寓意丰富,蕴含楠溪江地域特色,积累了一定量的曲谱,极富人文性。

  2009年,“溪下马灯戏”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起,连续举办了四届溪下马灯戏文化旅游节,参与人数从当地村300余人到现在全省各地慕名而来的5000余人,并亮相央视“新闻联播”、“乡村大舞台”等节目。

  三

  随着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如何推陈出新似乎是许多非遗要面对的共同的时代难题。马灯戏也不例外,它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人青黄不接、传统曲谱大量流失、传承道具更新缓慢等问题,被列入全省56个濒危剧种。

  “非遗”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也不应当成为书本上的死知识,它要能够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才能让非遗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对此,马灯戏的答案是——少年人。

  永嘉当地政府与学校、传承人之间开展合作,签订三方协议,创建溪下马灯戏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开设马灯戏兴趣班。采取“传承人+音乐教师”培养模式,聘请代表性传承人每月到校授课,先后培养了马灯戏小演员30人。一放寒假家长们就会把孩子送到马灯队参加排练。

  溪下马灯戏还打破农村传统,将原先全为男性演员改变成男女混搭的小演员阵容,有效解决了演员匮乏的问题,更好播种地方传统文化火种。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遗的定义,可以“被不断地再创造”,是非遗不同于文物的核心特质。

  除了培养接班人之外,还需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创新。永嘉开展了抢救性记录工作,启动溪下马灯戏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完成收录传承人名单、基地分布名单、项目收集名单等三个档案。同时,邀请了专业人员根据艺人演唱旋律为马灯戏谱曲,已完成《采茶》《翻茶》《打花鼓》《剪刀阵》等小戏的专业谱曲。图片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

  马灯之下是乡土,马灯之上是少年。从表演到年俗、从一人到众人、从乡土到出新,非遗传承的希望永远落脚在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