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县市动态  -> 正文县市动态

这场盛会,已延续五百多年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21日 来源:

  又是一年岁末“太公祭”。太公,是浙南民众对明代开国元勋刘基的尊称。

  每到大年二十九,文成都要开始举办延续至正月初一的盛大仪式“太公祭”。

  自明正德九年(1514)首次致祭以来,太公祭已延续五百余年,一直完整地保持着固定的家族祭祀仪式,并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成为中国活态存续的家祭样本,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今天,大家不妨跟着小编一同走进文成,感受这场延续500年的盛会!

  一

  在《左传》中,刘康公有一段说辞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即祭祀活动,在传统社会是为祭礼,仪式庄严而隆重。

  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说:“祭神如神在”。儒家明白祭祀背后的政治意义,清楚祭祀在塑造王朝合法性,争取人心向背上拥有巨大的作用。

  在儒家统绪之内的明王朝承继了儒家的这一传统,但它在儒家规范之中,进一步发挥了祭祀的现实作用。

  从刘伯温的门生徐一夔领衔修撰了王朝礼制规章——《大明集礼》开始,明代颁布的种种关于祭礼的制度性文件,都要求王朝对各种神祇、鬼类和人的祭祀,必须在体现“礼”的规范和“仁”的价值观的同时,具备整合社会秩序功能的追求。

  这是明王朝在祭祀上向儒家理性观念的回归。

  对于刘伯温的祭祀也不例外,随着明王朝对刘伯温功绩的再确认,提升刘伯温的祭祀规格,树立榜样以励来者,就是王朝必然的选择。

  因而,明天顺三年敕建诚意伯庙;正德九年赠刘伯温太师,谥文成,同期钦赐祭文,命处州知府“钦承上命致祭”;嘉靖十年又升刘伯温配享太庙,位列六王之下。规格之高,近乎人臣之极。

  然而,在王朝纷繁复杂的政治事务中,年复一年举行的各种祭祀礼仪,虽面上仍然显得重要,但也已处于帝国政治版图的边缘,且极为脆弱,在王朝崩溃之后,便难以为继。

  幸而刘伯温不朽的功绩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我们在《一心家国,无数传说》一文中就有提到,以及他带给家族的荣耀,足以维持祭礼的代代传承。

  二

  刘基例享春秋二祭,均在刘基庙举行,春祭为农历正月初一举行的家族祭祀,秋祭为农历六月十五刘伯温诞辰地方举行的先贤祭祀。

  每次祭典,全国各地的刘氏宗亲以及旅居海外的刘氏后裔都会前来参加。

  这是一个繁复严肃的仪程。

  除夕前一日,主祭者在自家行“起马祭”后,将刘伯温的木主送入刘基庙中。

  午后,身着明式服饰的巡游队伍排为两列,依次为“奉旨祀典”“南田伯府”高灯、开道大锣、长号、“肃静”“廻避”牌、提刀旗牌官、衔牌、旗幡、銮驾、武官、提香宫女、尚方宝剑、圣旨、护军诚意伯金印、通赞、引赞,八抬香炉、八抬容亭,乐队、赞礼生。其后紧跟着各村舞龙队,由固定线路巡游,沿途众乡亲则放鞭炮迎接。

  除夕辰时,主祭者、赞礼生、执事人员到庙后追远祠致祭太公上七祖。

  午后,主祭者及赞礼生、执事人员持旗幡、仪仗队,按巡行次序,将容亭抬送到新祭主家,新祭主率合家男女老小和亲朋好友及邻里村人备办香案迎接,并备办羹饭致祭安舆。晚,备筵席邀六亲九眷,以示欢庆之意。

  大年初一,执事人员,取谷、麦、粟、高粱、黄豆等五色,以示五谷丰登;取太牢三牲、鲜鱼、鸡鸭、灵禽等六色,以示六畜兴旺;摆设酒、水果、干果、糕点、鲜花、金楮、银楮等七色,以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辰时,正式祭典开始,主祭人员依次行瘗毛血、盥洗,参神礼,降神礼、读祝,初献、亚献、三献、侑食奚肝宣碫词,受胙、辞神等三拜九叩古礼。

  而于六月十五日举行的秋祭,仪礼大致相同,但民众的参与面相对更为广泛。

  三

  图片作为活态存续的家祭样本,太公祭还有民俗学、社会学的价值。

  在春秋祭典完成夜幕降临之后,各种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便如约而来。其中,龙舞、渔灯、花灯、车灯等各种灯的游行往往是活动的主角。

  舞龙队中最具特色的是板凳龙,它由十一支板凳装饰成龙头、龙身、龙尾组成,再配以荷灯、祥云。龙队边行边舞,竞相表演高难度的舞姿;龙队之后则是渔灯,南田鱼灯舞据传源自刘伯温,他在鱼灯舞中融入了军事阵法,表演时有链鱼、草鱼、田鱼、虾、河豚等,或游、或潜、或跃,时而结一字长蛇阵、时而结八卦迷魂阵,最受少年们的喜爱;队伍的末尾是车灯,车灯大多以历史人物故事、生活场景为主,是当地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

  如今的太公祭,已不再是独属于刘氏家族的盛会。

  文成当地往往将“太公祭”秋祭大典与刘伯温文化节、刘伯温诞辰纪念活动、刘伯温故里文化旅游节等当代活动融合,在虔诚敬仰先贤中,推进伯温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传承。

  有人将其比喻为一个以刘伯温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形成了隐形而奇妙的契合。

  这是一场绵延了500多年的盛会,刘伯温的故事在这里传说,刘伯温的精神在这里传承,刘伯温的功业在这里传颂。

  正是日复一日的跬积、年复一年的坚守,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代代传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