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
开印刷之新境,播兰馨于千秋。
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人工印刷早已被机器印刷大规模取代,但在华夏大地上,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在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留存着一项古老的技艺——木活字印刷术,这是目前我国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唯一“活态”代表,再现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
刚刚过去的周末,“千年梨墨天瑞地安”2022中国活字印刷术文化旅游节在当地火热举办。那么,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呢?
一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在北宋庆历年间用泥活字成功印刷了书籍,后来这项技术逐渐被改良升级,并传播到中华的大地。
翻开东源村王氏家族《太原郡王氏宗谱》,元代初年,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法懋开始把木活字印刷技术引入族(宗)谱编修事业,“梓辑”(运用木活字印刷编修宗谱的工艺)之艺由此问世,历代相承不绝。明代正德年间,王法懋的部分后裔由福建迁入浙江平阳。清代乾隆元年(1736),王法懋五世孙王应忠率其子孙由平阳迁入东源,“梓辑”之艺就在东源扎根,一直传承至今。
时至今日,王法懋第20代传人王钏巧依然在东源村从事着“谱师”工作,通过整套的木活字印刷术,为宗族修家谱、理血脉。
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有什么特色呢?
走进王家祖宅改建而成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里面详细介绍了木活字印刷的工序、工具、字模及印刷完成的家谱。
一是刻印用字是老宋体,字型古拙。从明朝以来,老宋体作为官方字体,长期垄断文告、公报等庄严场合,如今已极少见,“物以稀为贵”,东源人做的族谱就很贵重。
二是刻印、装订做工很考究。刻字有要点:反手,先横、次竖、后撇;用材有讲究:刻字须用上好的棠梨木,决不能马虎;检字有口诀:是一首有“君王立殿堂,朝铺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158个字的祖传歌诀,囊括了汉字的绝大部分部首,极为入韵,用方言诵读,朗朗上口;排版有格式,先是序言、跋、志等大文章,按照普通古籍的版式排版,接着是正文,竖排每页五大格,每格为一代,寓五代同堂之意。
二
墨色生香几百年,新旧相传又一代。
为何这项800多年的技艺能一直流传至今呢?
有专家认为,“印制族谱是木活字赖以生存,并能活到现在的重要方式”。
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变迁的特殊文献,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独特记录。
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是承载着中国传统的谱牒文化流传下来的,讲究祖制和范式、范例,繁体字、老宋体、宣纸、线装,使得瑞安木活字印刷的宗谱具有浓郁的中国古籍风格,古拙敦朴中透着儒雅气息的厚重,只有这样印制出来的族谱才是家族传承记忆的最好载体。
“翻看300年前我们东源先人修好的宗谱,上好的宣纸、不褪色的字眼,完好如初,质量丝毫不逊色于现代机械印刷”。
在胶印、影印等现代印刷风行的当今时代,东源村仍有80多名谱师依然用祖传的“梓辑”之技为人编印宗谱,活跃在温州城乡及各县市。
谱师们肩挑着木活字印刷和谱牒文化两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担子:之于木活字印刷手艺,他们是工匠;而之于谱牒编修,他们又是专业的文化人。
三
古老传承必须不断创新接纳社会的变化,才能保有旺盛生命力,历久而弥新。
如今,东源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非遗技艺,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怎么保护和传承下去呢?
非遗要“活”下来,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薪火相传。
其中,离不开第20代传人王钏巧的努力。他创办木活字工艺研究工作室,授徒传艺,培养后继人才。2009年,瑞安市成立了活字印刷协会,从事这个行业工作的120人入会。
要想发扬木活字印刷技艺,单凭传承人薪火相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更多的普罗大众了解这项技艺,参与保护这项技艺。王钏巧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方式,担任木活字印刷文化进校园的专业教师,编印《中国木活字印刷》校本教材,参与师生累计超过5000人。
非遗要“活”起来,还需要大胆创新。
为了让东源木活字印刷走出谱牒限制,非遗传承人开始印制古书线装本、大学录取通知书等,定制木活字家居挂画摆件服务、推出生肖诗文、婚书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非遗要“活”起来,还可通过培育发展非遗主题民宿、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新兴产业。如在东源村投入资金打造木活字产业园,精品民宿东梨宿集;成立东梨手艺互助社带动当地妇女参与木活字文创衍生品代加工,解决村里50%剩余劳动力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赋彩新时代画卷。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呵护和传递,这样才能守护好非遗文化的璀璨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