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有瓯风
宋韵如水,浸润千年。
如何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是省委赋予宣传文化战线的时代命题。
今年,温州致力解码瓯越文化基因,落子宋韵瓯风文化传世工程,擦亮宋韵文化的温州辨识度,力求在全省率先突围、出圈出彩。
聚焦“宋韵之于温州的时代价值”“构建宋韵瓯风文化传承的‘四梁八柱’”“以系统思维推进宋韵瓯风文化传世工程”等重点,我们推出系列文章,和您一起品味“宋韵瓯风”。
宋韵文化,闪烁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星空。宋韵文化中的浙江元素,是浙江人民的历史奉献、情感寄托和文化资源。
宋韵在温州,有着丰富的人文积淀和独特的地域呈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温州建城2200多年。两宋尤其是南宋,几乎奠定了今天温州所拥有的所有积极的文化格局。
沿着历史发展的时间轴,可以用“三个韵”来解码宋韵文化的温州元素。
一看宋之“城韵”
温州城,有着形胜之美。
宋代温州城市商业繁荣、人口剧增,到南宋峰值达104万人。
绍圣三年(1095),知州杨蟠将原有坊巷进行重新改造、整治,定为三十六坊。这为当时温州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南渡温州,把温州当成福地。
南宋至元代,温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港口,《山海经》中记载“瓯居海中”,温州自古就是我国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悠久的海外贸易和对外交流,形成了今天遍布全球的温商群体。
二看宋之“文韵”
有人说,温州重商不重文,这是对温州的最大误解。温州发展,始终是文脉与商脉交织。
温州被誉为“东南邹鲁”,世称“温多士,为东南最”。
南宋时期,温州文风鼎盛,创办的书院,比苏州书院早一百二十多年,比杭州多出近四倍。宋代产生1307名正奏名进士,北宋90人,南宋1187人,武科进士293人,浙江第一,全国第二。
南宋温州出现的“永嘉四灵”,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浙学之盛,始于永嘉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始终赓续不断。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策源地和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也得益于崇实创新和重商文化的基因。
三看宋之“灵韵”
温州有南戏,这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从宋代开始绵延不绝,一唱就是900多年。
南戏作品《张协状元》由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编撰,是中国迄今所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
温州是百工之乡,4个项目列入人类非遗项目名录,3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5个项目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居全省前列。
此外,温州话,被称为宋韵“活化石”。现在大部分的温州话音韵都可以在北宋时期官修韵书《广韵》里找到。用温州话吟诵唐诗宋词,格外富有韵味。
宋韵文化,照亮温州文化高峰
南宋时期,以“永嘉学派”为最,成就浙学的中坚力量,奠定温州学之根基。温州还孕育成熟永嘉四灵诗派、南戏、浙派古琴、百工之乡、武状元之乡等文化金名片,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温州人性格气质。
宋韵有瓯风。品读宋韵瓯风,那些照亮文化长河的物质之韵、匠心之韵、秩序之韵、审美之韵、智识之韵、思辨之韵,都是留给今天的宝贵财富。
基于这些文化留存、文化资源,温州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有能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宋韵瓯风文化,系统构建宋韵瓯风文化挖掘、保护、提升、研究、传承工作体系,让温州发展更有根脉、更有韵味、更有气派,为新时代温州文化高地建设注入历史智慧和文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