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代为何追寻“海霞”
盛夏,洞头海霞村。
阳光,沙滩,礁石,海浪。
这是少年对沙滩的美好向往。
列队,敬礼,训练,射击。
这是少年对“军营”生活的体验。
海风吹过半个多世纪,
越来越多的网生代走进海霞村,走近“海霞”。
这个夏天,400名青少年来到这里,开展红色主题的青少年研学活动,感受“海霞精神”。
一抹“海霞红”,穿越60余载,吸引一代又一代少年、青年人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
(一)
“海霞”,这个传奇的名字,烙印在一代代人心中。
1952年,洞头解放。一群渔家姑娘,自告奋勇扛起钢枪,投身到保卫新生活,保卫海疆,建设家乡的战斗中。1960年,发展为民兵连,汪月霞任连长。
电影《海霞》,展尽了海岛女民兵的风采,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
毛主席曾在女民兵合影照上题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从此, “海霞”成为一面旗帜、一种精神:爱岛尚武、励志奉献。
60余载“霞光”映照, 2600多名姑娘先后加入连队,“海霞之家”“海霞世家”在洞头比比皆是。
风不言,海不语,芳华在似水流年中书写传奇。
因着精神的传承,“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一系列海霞红色旅游规划、海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打造,让“海霞”成为海岛最靓丽的金名片。
“海霞”,成为一块磁石,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二)
精神犹在旗更红。
一种互动的力量,让“海霞精神”愈发鲜活、生动,且深刻。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海霞培训中心、海霞青年营、海霞军事文化园先后落成。
沉浸式、体验式的互动场景,向青少年们更加直观地传播海霞故事。
将理论教育与军事实践相结合,开发无线电测向、光电射击运动等军事特色研学课程;
海霞精神进校园、海霞夏令营、海霞少年育苗等研学活动,在孩子们的口口相传中声名鹊起;
军事文化园内,亲身经历真枪实弹的体验;电影放影棚里,欣赏电影《海霞》和纪录片《解放胜利岙》……
越来越多的少年、青年,主动走进海霞村,入住海霞营地,身着迷彩服,站军姿、走正步,沉浸式体验爱国主义教育,感悟海霞精神。
今年以来,海霞培训中心已经累计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现场会议、青少年研学活动等100余期。
“海霞”,成为一道光,指引着青少年红色寻根的足迹。
(三)
霞光璀璨映前路。
就在前几天,“海霞”吸引全国网友聚焦。
7月25日,中央网信办指导,浙江省委网信办、中国经济网、浙江广电集团主办的“大国之重@共同富裕”主题宣传活动,在海霞村正式启动。
流量里,藏着海霞村的共富“密码”。
5月份开门迎客的海霞青年营,请来中国美院专家重塑建筑空间,成为网红民宿。
在这里,红色阵地与旅游要素深度融合,串点成线,推出“海霞初心之路”“重走解放之路”“军民联防之路”等特色线路,旅游经济业态逐步凸显。
在这里,“村企合作”,整合村中资源,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综合体,推动餐饮、民宿等旅游产业多样化发展,集体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村民就业路径有效拓宽。
海霞村户籍人口987人,常住人口仅164人, 60岁以上人口占了80%。如今,在外创业的年轻人回来了,有的做起民宿,有的担任村干部……
走进海霞村,每条巷子、每个拐角皆是一处风景。漫步其间,能享海岛之美,能感受到“海霞”的别样魅力。
映着东海一抹“海霞”,耳边仿佛又响起那熟悉而亲切的歌声:“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