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童谣,你还会念么?
童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的记忆摇篮,也是一个区域历史的口头呈现。
拥有了童谣,乡土的温馨,斑驳的时光便始终不离我们的记忆。
苍南是移民大县,地处浙闽交界,多元开放的社会文化格局,孕育了别具地域色彩的苍南童谣。
以儿童的口吻道出看似浅显却又富有哲理的生活真谛,每一首简单、短小的童谣,带着泥土的芳香,凝聚着文化基因、展示着道德风范、延续着方言根脉,推动苍南文化薪火相传……
渊远且流长
水流千里有源,树高千尺有根。
据史料记载,温州有三次的移民高潮,今苍南地界都是当年的移民核心地带。
全县近百万户籍人口中,有姓氏427个、少数民族37个。多民族、多姓氏的社会环境,使得苍南有闽南语、蛮话、瓯语、金乡话、畲话、蒲城话等6种互不相通的本地方言。难能可贵的是,6种方言都有其各具特色的童谣,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如:
著名的童谣《天乌乌》是闽南语的代表性作品:天乌乌,要落雨,何时落,初四五,阿公举锄头耙水路,耙一尾鲤鱼三斤五……
蛮话童谣《月令歌》是少年儿童寓教于乐的教科书: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做鬼叫,四月地檑勃勃跳。五月龙船两头翘,六月稻桶发狂叫……
瓯语童谣《抬花轿》反映江南水乡特定的民俗与风景:月光佛,光溜溜,生个囡儿匄温州。温州人家差,吃倈番薯汤,温州人家好,吃倈番薯枣……
金乡话童谣《金乡卫城》反映了抗倭前沿阵地昔日的繁荣: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顶桥,十字街口大仓桥。
畲话童谣《鸡公上岭》歌颂畲族人民的勤劳与节约:鸡公上岭尾坨坨,鸭仔落田吃草禾,大人过年谋钱賥,山崽过年钱仔多……
蒲城话童谣《点脚歌》是抗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点脚(将),论盘,盘到梁山,七星八斗;戴宗穆弘,鸡贼马贼;双脚(将)并拢,左右一只(个)脚(将):跷起!
挖掘与保护
童谣在历史的岁月中为孩童提供着宝贵的精神食粮,它更是一代又一代传唱者心中浓浓的乡魂。
随着时光的推移,方言的萎缩,童谣逐渐失去它的生存土壤。如今的儿童即便吟诵着童谣,也仅仅是书本中嫁接而来的“他山之石”,而土生土长借助方言支持的乡土童谣却渐行渐远,记录、保存童谣迫在眉睫。
2014年,苍南童谣调研小组成立,深入全县各方言区,全面展开苍南童谣搜集、整理工作。
2017年6月,由苍南县文联组织编写,黄志林、周功清主编的《苍南童谣》出版发行,收录了6种苍南本土方言共计251首苍南童谣。
组织开展“多方言背景下的民间记忆—苍南童谣解读”活动等童谣主题专题研究,成立苍南童谣文化促进会和蛮话、畲语等方言童谣传播基地,对苍南童谣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专题学术研究,发表《苍南童谣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等学术研究成果。
广泛向社会征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童谣作品,构建苍南童谣数据库,拍摄制作苍南童谣MV和童谣主题歌曲,用更富时代感和创造感的艺术形式记录、保存童谣。
传承和发扬
精心打造具有“公共文化空间”特色的童谣馆,作为童谣研究、传唱、讲座、展演、推广的重要阵地,让观众在可听可读可看可互动的氛围中,拾起童趣、找回童心,零距离、渗透式感受童谣魅力,进一步推进童谣的传播、展示、体验等工作。
结合不同主题,积极推动童谣进校园、进家庭、进美丽乡村、进景区、进文化场所等“五进”活动,让童谣元素入驻渔寮景区,植入状元公园,登上城市公交,打造成城市流动的风景线,宣传推广童谣文化。
不仅要传下去,还要走出去。
2019年12月,《苍南童谣》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是迄今苍南童谣获得的最高荣誉。
2020年9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苍南县为“中国童谣文化之乡”。
2021年8月,“中国童谣文化之乡”优秀童谣作品征集活动在苍南举办,共征得全国作品737件,苍南童谣曝光度及点击量迅猛增长。
2022年4月,240首“苍南童谣”音频在喜马拉雅APP上线。5月,“中国童谣文化之乡”新声代苍南童谣方言朗诵视频赛落下帷幕,130件参赛作品,48.5万访问量,彰显了新时代苍南方言的魅力。
从逐渐消逝到人人传唱,童谣传承更像是苍南发展的缩影,从来不会因为“传播断层、方言变味”的时代冲击,丢失质朴、坚实的初心。
童谣清唱低吟着千年的时光,苍南童谣将融合过去与将来,在“两个先行”的时代大潮中,为精神共富注入更加深沉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