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记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拓宽了浙江发展的视野和格局”——习近平在浙江(二十三)
原标题:“习书记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拓宽了浙江发展的视野和格局”
采访对象:郭剑彪,1958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1998年任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2月任舟山市委副书记、市长。2006年9月任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现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
采访 组:田玉珏 薛伟江 桑熙
采访日期:2017年9月16日
采访地点: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会议室
采访组:郭厅长您好!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您曾任舟山市长三年半,请您谈谈舟山当时的发展情况。
郭剑彪:我去舟山任职之前,在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持工作,习书记2002年10月到浙江任代省长后,我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就常常能见到他。没想到的是,没有过几个月,省委就把我调到舟山工作,当时我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舟山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也是一个边陲海岛城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素有“东海鱼仓”之称,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舟山的自然地理特点是:陆域面积小,海域面积大,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与内地一个县差不多,分布着大小岛屿1390个。由于远离陆地,交通闭塞,地理分散,淡水资源严重缺乏,舟山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基础设施比较差,既没有通路,也没有桥,高压线输送的容量也只有十万千瓦。这样的条件,想发展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采访组:当时大家对舟山发展有过哪些讨论?习近平同志对舟山如何定位?
郭剑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包括一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上海、辽宁、山东、福建等省市都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经济,掀起一轮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潮。相比之下,舟山发展差距逐渐显现、越拉越大。尽管与大陆一海之隔,然而这一隔,不仅是产业之隔,而且是发展水平之隔,更是发展理念之隔。即便到了21世纪初,对于舟山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各方思想都不完全统一。有的认为舟山搞搞渔业就可以了,毕竟这方面的基础好,“吃老本”不用愁;有的认为舟山最关键的是保护好海洋资源,没必要办工业;有的认为舟山是军事战略要地,应该以国防为主,等等。长期以来,舟山一直靠海吃海,走“以渔为本”的发展道路,渔业经济是全市经济的支柱,2000年之前基本上占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有些年份甚至超过50%,是典型的“渔兴则兴、渔衰则衰”时代。但由于捕捞强度的提高,近海渔业资源不断减少,再加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实施,特别是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之后,舟山的传统渔业作业空间受到大幅挤压,大量渔民迫于形势急需转产转业,部分渔民生活困难,渔业经济陷入困境、举步维艰,舟山进入了急需调整发展思路的关键时期。
当时,我初到舟山,虽然自己在省综合部门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工作多年,也负责过工业、商业、金融、外资、城市和农村等方面全省性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但对海洋经济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刚到舟山工作的前3个月,我的主要精力一方面在基层调研,一方面就是学习习书记对海洋经济和对舟山的指示精神。习书记对海洋经济有着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2002年12月,他初到浙江,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就非常明了地说,新世纪新阶段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天地在哪里?在海上!浙江港口可以发展成全国之最甚至世界之最。他还深刻阐述了发展海洋经济“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思想,指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我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我省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拓宽经济领域,增强综合实力;有利于我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2002年12月18日,习书记在参加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舟山组讨论时,已经对舟山的发展给出了明确思路。他指出:“舟山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充分发挥渔、港、景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的地区……舟山港口开发的前景非常广阔,临港工业的发展也有潜力,旅游业则更具优势。总之,要把海洋开发这篇文章做深做大。”做好海洋开发的文章,发展海洋经济,这就是习书记对舟山发展的方向指引。虽然那个时候舟山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习书记鼓励说:“要看到舟山的潜力,看到舟山是一大优势,一大财富,不把舟山看作包袱,舟山可能就是我省一个很大的后发优势,要积极地推动舟山的开发,把舟山的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之后不久,2003年1月5日,习书记就来到舟山,实地察看连岛工程、沈家门渔港、扬帆船舶集团、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水产品加工企业,走访慰问转产渔民,听取舟山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汇报。他说:“全省11个市,我就是还没有来过舟山,所以我怀着很急切的心情到舟山来看一看。我在福建沿海地区工作了将近18年,对海有浓厚的感情,海腥味跟你们闻得一样长,船坐得也很多。发展海洋经济,是我长期致力和探求的一件事。浙江是海洋大省,舟山是海洋大市。”他精辟地分析了浙江及舟山的海洋优势,旗帜鲜明地作出了“三个更”的重要指示,即“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推进海洋开发,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要求“采取宜港则港、宜渔则渔、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贸则贸、宜游则游的原则,走出具有浙江特点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子”。
针对舟山发展实际,他再次指出:“舟山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要辩证地看舟山,既要看到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还存在一些困难的现状,更要看到舟山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看到舟山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应当充满信心。”他要求舟山“充分发挥渔、港、景优势和区位优势,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争取率先发展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发达的地区,实现舟山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习书记的指示,犹如醍醐灌顶,为处在十字路口的舟山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打开了思路,使舟山坚定不移地走上“建设海洋强市”的发展路子。在浙江工作期间,习书记先后13次来到舟山,足迹遍布大小岛屿,每次必讲海洋经济,勉励舟山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打头阵、唱主角,对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给予精心指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张旗鼓推动海洋经济”。在他看来,舟山是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一,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必然成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迎接海洋时代的一条臂膀,也必然成为浙江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蓝色通道”。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舟山考察,他深情地说:“我喜欢海边,喜欢海岛,尤其喜欢舟山。”我理解,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海洋经济”,正是基于丰富的地方工作实践,尤其是在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探索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展现了他的战略远见和全球视野。
采访组:包括您在内的舟山干部是怎样理解并践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
郭剑彪:在此之前,浙江省几次提出过“海洋经济”的概念,但海洋经济到底是什么、怎么发展海洋经济,大多数人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有效的方法路径。舟山干部群众对海洋经济的认识也还停留在初步阶段,一个“渔”字代表全部产业、一船鱼养活祖祖辈辈的海岛人,对于什么是海洋经济、怎么发展海洋经济似懂非懂,更缺乏有效的新手段和思路。市委市政府也组织干部到内陆考察学习发展模式,回去后也搞专业市场、搞加工业,但是因为海岛地区运输成本高、缺乏企业管理人才和商品经济经验,这些项目都没有发展起来。特别是对于海岛地区应不应该搞工业、能不能搞工业存在较大争议。
习书记当时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要求,是很超前、很有魄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时候市面上连关于系统研究海洋经济的书都很难找到。我刚到舟山时,曾经专门去新华书店找过这方面的书,想好好学习研究一番,可是几个地方找下来,一无所获。我后来到浙江图书馆去找,也没有找到。在找到的一些资料中,有的讲渔业经济,就是怎么发展养殖业。有的讲港口经济,就是谈港口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习书记来舟山调研的讲话,成了我的案头卷,当时从头到尾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成为指导日后工作的一盏明灯。
他那次讲话,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推进海洋开发,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我的理解是,更大的气魄,就是要有全局观,跳出舟山看海洋经济的战略重要性。习书记指出:“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舟山放在国际上、放在全中国、放在浙江省这样的位置上去考虑。越这么考虑,舟山的地位越不可限量。”怎么跳出舟山来认识舟山呢?当时我们就拿来了几张地图。不只是看舟山地图,我们还看浙江地图,在浙江地图上我们是个海岛市,但如果拿一张中国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舟山是在长江口,背靠中国东部广阔经济腹地,如果再拿一张世界地图看,这个地方则是第六大世界经济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宽的视野,就是国际视野,把浙江自身的优势上升为国家的竞争优势。习书记说:“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我们历来称自己是资源小省、国土小省,人口密度很大。如果把海域考虑进去,我省就成了海洋资源大省。”他表示,舟山要看到自己的潜力,看到自己的优势,看到重要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将把舟山的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积极推动舟山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让舟山干部群众倍感振奋。
更高的标准,就是涉及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以及基础设施配套都要制定高标准,达到高水平。习书记当时重点强调了两条。一是要高起点规划,谋定而后动。他要求舟山明确方向,理清思路,从一开始就要科学制定规划,把每一个海岛的定位规划清楚了再动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海洋经济建设。二是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从一开始就要抓生态环境保护,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他再三叮嘱,“我们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他要求舟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习书记提出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后,省委、省政府把舟山的工作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这既给舟山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市委市政府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舟山跨越式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考验。怎么践行习书记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呢?习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为我们作了示范。我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舟山大部分住人的岛屿,对舟山的整体情况有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习书记关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解,也形成了舟山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当时,我通过学习、调研,把舟山如何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考和体会,写了报告给习书记,得到了他的肯定并要求抓好落实、快速推进、早见成效。
在习书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们抢抓新机遇、谋划新蓝图,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尝到了发展的甜头。2004年9月4日,习书记在舟山调研时指出:“现在看来,舟山绝不仅仅是一个被边缘化了的偏僻渔村,也不仅仅是一个靠上级救济的欠发达地区,而是一个生机勃勃、重点建设、最有希望的地区。”我还记得那一次习书记来调研时对我说:“你看咱们舟山,就像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虽然家境不太好,但自身条件不错,所以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可不能再‘捧着金饭碗要饭吃’了,一定要做足做好海洋经济这篇文章。”2005年6月13日,习书记再次来舟山调研,他高兴地说:“你们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路越来越宽了,名堂越来越多了,项目越来越具体了,规模越来越大了。”那些年,习书记不仅教会了舟山如何发展海洋经济,也教会了我如何当好一个海岛城市的市长。他的话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直激励着我们对舟山的海洋经济建设孜孜以求。
随着“八八战略”的实施,舟山凭借连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水深港阔的黄金岸线,挥动长袖、登台起舞。2011年,全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舟山群岛新区设立;2016年,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落地;2017年4月1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舟山海洋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船舶修造、港航物流、海洋旅游、远洋渔业等产业蓬勃兴起,特别是船舶工业,实现了爆发式、跨越式发展,2001年全市船舶工业产值只有11.7亿元,2006年增长到107亿元,2016年达到1097亿元。2016年,舟山市海洋经济总产出达到2959亿元,占全省(6700亿元)的44%,是2001年的3.6倍;海洋经济增加值8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0.2%,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
采访组:您提到舟山有那么多制约因素,要想大发展大繁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您看来,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习近平同志就此有哪些具体举措?
郭剑彪:如果说习书记在浙江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舟山这样一个依海而生的城市来讲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而大力推进舟山跨海大桥工程建设,是他为舟山带来的第二次大解放。
长期以来,因一水相隔,舟山孤悬海外,海岛建设受到极大制约,“非舟楫不相往来”的状况制约了舟山的发展,也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岛是什么感觉?如果你是游客住上几天,感觉很新鲜。但如果有一天让你作为居民,生活在那边,你就会有一种躺在海上的感觉,感觉和大陆是分开的。弃水登陆,直抵彼岸,构筑一条全天候通往大陆的通道,一直是舟山人民的梦想。交通短板,首当其冲。习书记洞察发展大势,深刻地指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个区域开放的基础,更是海洋经济与海岛发展的“牛鼻子”,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跨海大桥势在必行。
但舟山只有100万左右人口,2000年的财政总收入才10.7亿元,却要造总投资达100多亿的跨海大桥,对于当时还处于“吃饭财政”的舟山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即便不吃不喝,建好跨海大桥起码也需要15年左右,因此大家都认为造跨海大桥投资过高,恐怕难以产生合理经济回报。
当时,舟山干部群众造桥的期望非常高,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举债投入来造桥。1999年9月,作为地方项目的岑港大桥、响礁门大桥、桃夭门大桥三座桥先行开工。但毕竟投资量也不足10亿,而对技术要求高、投资巨大的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一时难以推进。重大交通工程项目,不仅省里批不了,而且要上报国家审批后,才能建设。
习书记到浙江工作后,非常重视跨海大桥建设,可以说舟山跨海大桥是习书记亲自关怀、亲自拍板、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项目。2003年1月5日至6日,他第一次来舟山调研时就说:连岛大桥如果建起来了,对舟山的发展是一个根本性的推动,对全省经济发展也会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对这件事我们是支持的。请省计委、交通厅等有关部门积极论证,舟山要和有关部门按程序研究。他以后每次来舟山考察调研,都会详细询问大陆连岛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5月13日,习书记第二次来到舟山时曾说:“舟山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舟山连岛工程不能单纯从解决舟山交通不便的角度来看待,而是海岛与内陆的重要纽带,是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的重要纽带。”5月22日,他在听取省委财经领导小组汇报时说:“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并不是仅仅解决舟山脱贫致富的问题,它北接上海、宁波,最终形成一个国际性的核心大港,意义重大。”
我记得,2003年7月省委全会期间的一个晚上,习书记主持省委常委会,听取各地市学习“八八战略”情况的汇报,我在会上代表舟山汇报了贯彻落实的想法。我当时说,舟山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就是要统筹山海资源,实现协调发展,特别是围绕港口优势,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具体行动,一是以桥兴港,就是以大桥建设来推进两港建设。二是以港兴岛,通过港口繁荣来促进海岛协调发展,最后实现港、岛、桥一体化发展。我举了一个例子,洋山是我们浙江嵊泗县崎岖列岛的一部分,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渔村,但上海却投资130多亿造了一座全长32公里、直达上海的东海跨海大桥,目的就是为了在洋山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增强上海国际竞争力。我们舟山现在力量虽然小一点,但是一旦和宁波连上,宁波比我们的市场大,放眼整个浙江、放眼全国,市场更加广阔,上海能够为了发展,把桥架到邻省,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举全省之力造一座桥,提升宁波舟山港的国际地位优势呢?当时,会议规定每人发言不超过5分钟,我一看时间到了,马上说:“我汇报的时间到了,不讲了。”没想到习书记立即接过我的话说:“没关系,你接着讲。”在此之前,舟山连岛工程在省里是“出了名”的,好几次舟山提出来希望省里支援,都因为考虑成本和回报的问题,没有落实下来。我心想,习书记既然让我讲,那我就实事求是地讲!我进一步把建设连岛工程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建设的主要情况和前景作了分析和介绍,习书记听得很认真,还不时记录。实际上我讲的内容习书记都知道,我知道他为什么延长我的发言,就是想通过一定范围的讨论研究,让真理越辩越明,进一步统一大家的认识,这也显示出他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的高超之处。
后来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必将进一步改善沿海和海岛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连岛工程对于开发舟山港和舟山的全面开发,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来如果有连岛工程了,对海岛就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不仅对舟山发展起作用,而且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舟山如果作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打头阵之地,这么多岛屿要开发,很多战略部署在舟山,连岛工程是必要的。在过去,你们靠自身力量搞了一些小岛的连岛工程,现在应该‘宜将剩勇追穷寇’,把这一工程进行到底。”他不止一次明确表态:“我很明确地表示支持这个项目,我也积极地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作出这方面的建议”,“对这件事我们是支持的”。
采访组: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连岛工程在具体操作层面又克服了哪些困难?
郭剑彪:有了省委省政府和习书记的支持,我们开始着手筹措资金。西堠门大桥和金塘大桥总投资额138亿元,按照国家发改委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定要求,总投资的35%要作为注册资本金提前到位,也就是需要48亿左右的现金,资产抵押和贷款都不行。当时舟山的财政收入才10来个亿,怎么拿得出那么多亿作为注册资本金啊!我作为一市之长,当时的压力真大,常常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愁钱。我当时曾想把普陀山包装上市,募集资金,但这也不行,因为起码要三年。后来我跑到省交通集团,请省交通集团帮助出资,组建一个项目公司,让他们占90%的股份,舟山市占10%,这样我只要出几个亿,就可以先把这个项目推动起来。等项目批下来以后,银行就可以给我们贷款,再用银行贷款把交通集团的股份拿回来。经过一番准备,2004年底,习书记召开省财经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听取省交通厅关于这件事的汇报,当时他拍板作了一个重大决策,由省交通集团出资51%,宁波出25%,舟山出24%。这样,宁波也参与进来,和舟山共同出资。这是我们当时做梦都没想到的。习书记又说,舟山财政比较困难,省财政再拿出1个亿给舟山,作为注册资本金用。全海岛干部群众知道后,大家发自内心感谢、欢欣鼓舞。
钱的问题解决后,紧接着就是国家审批问题,这又是一个大难题。记得2004年10月,习书记等省领导陪同国务院分管领导来舟山调研,又专题汇报了舟山跨海大桥工程,并希望能早日审批。同年12月30日,我带着市里的同志一起到北京,向国家发改委汇报审批工作并得到支持,如期拿到了国家正式批文。
正是在习书记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舟山跨海大桥得以顺利推进建设。2009年12月26日,舟山跨海大桥全线通车,习书记专门发来贺信,指出:“舟山跨海大桥全线建成通车,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又一重大成就,是浙江迈向大桥经济时代又一生动体现。”“舟山跨海大桥的建设,对改善海岛民生、推动海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巩固我国东南海防具有重大意义。”
跨海大桥全长约50公里,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双向4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100km/小时。如今,车行桥上,两侧水天相接,烟波浩渺,壮阔无垠,如在仙境。跨海大桥通车后,舟山与宁波、杭州的车程大大缩短,舟山经杭州湾南岸通过杭州湾大桥到达上海的车程缩短到3个小时,浙江更紧密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交通运输的便捷,物流人流的通畅,深远改变了舟山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颠覆百万人延续千年的生活方式,告别了“海岛时代”,进入了“大桥时代”。
采访组:您那次汇报除了桥,还讲到了港,还提到了港口问题,宁波舟山港建设也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推进海洋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请您谈谈这方面情况。
郭剑彪:推进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是我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习书记放眼全球、洞察大势作出的科学决策。习书记2003年1月第一次到舟山调研,就从新的视角看到了舟山港口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便明确提出“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仅4个月后,习书记再次登岛调研,重点考察舟山港口建设和资源情况。后来几次到舟山调研,港口始终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他从全省、全国的视野分析舟山港口的地位作用,为舟山港确立了一个全新的定位。他说:“舟山现在既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一部分,又是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一部分,将来两个中心合围过来之后,更烘托出这里也是一个中心所在,变成了‘台风眼’。”
舟山港属于非常典型的水水中转型港口。中国加入WTO后,全球性资源配置使大宗货源大幅度增长,这对有着良好港口条件的舟山来说,是一个难得发展机遇。习书记认为,光靠舟山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借外力来推动舟山港的发展。他提出的新举措就是,大力推进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进程。对于这一建议,当时各方面也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顾虑。习书记从世界港航发展格局、区域竞争态势、两港资源互补等视角,深入浅出分析形势,语重心长做思想工作,力排众议,最终凝聚了共识。他指出:“宁波、舟山两港处在同一港区、同一锚地,宁波港发展到今天,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宁波具有资金、业务、管理优势,舟山有岸线、土地优势,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面对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洋山深水港区加快建设这个形势,必须加快推进两港一体化进程。”
实际上,习书记心里有一本账:2004年,舟山港7300万吨的吞吐量在全国排在第九位,在世界上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宁波港吞吐量是2.2亿吨,排在全国第二,全世界第五,如果宁波港和舟山港合起来,叫宁波舟山港,就是3亿吨,不仅直追上海,还能在全世界排第二位。而且上海港吞吐量呈逐渐饱和趋势,将来我国海上运输的货物吞吐量增量都在浙江,特别是上海散货码头资源奇缺,而舟山港的深水码头正好可以发挥优势,满足这些需求。
在我看来,习书记当时算的账,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习书记一直强调“促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核心”。宁波港有航运业务、港口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优势,但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舟山有土地、岸线等优势,但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宁波需要有这种空间,舟山需要加快发展,两港一体化,恰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005年6月,习书记召集宁波舟山两市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及港口企业在舟山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汇报后,他斩钉截铁地指出,“十一五”期间,是我们推进两港一体化的关键时期,要把这个港区建设成为一个战略物资储备中转基地、临港工业发展基地、对外贸易物流基地。为推进两港一体化建设,习书记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明确以港口经济作为纽带,来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并明确了“四统一”的基本思路,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2005年12月,省政府成立宁波舟山港管委会并经交通部批准,办公室设在省交通厅,当年习书记亲自授的牌,由此正式揭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序幕。在授牌仪式上,他说,港口建设将是浙江省经济建设中的大手笔,港口建设的重点是宁波舟山港一体化。2006年12月27日,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年吞吐量首次达到了700万标箱,习书记亲赴码头,按下了第700万标箱的起吊按钮。
习书记的殷切嘱托成为浙江港口发展的奋斗目标。宁波舟山港组建后快速成长,不到4年时间就验证了习书记高瞻远瞩的全球视野和为浙江港口发展作出的英明决策。2009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7亿吨,自此成为全球第一大港。2015年8月,浙江省海港集团成立。同年9月,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两港实现了以资本为纽带的实质性一体化。2017年上半年,宁波舟山港已跻身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三,到年底将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超“十亿吨”大港,并连续8年蝉联世界第一,其中舟山港域吞吐量从2004年的7300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4.3亿吨,增长4.8倍。
采访组:除了海洋经济,佛教文化是舟山的另一张名片。舟山曾在2006年4月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得到习近平同志的支持,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况。
郭剑彪:舟山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传秦朝徐福东渡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经过的“蓬莱仙岛”就是舟山境内的岱山岛;“海天佛国”普陀山更是家喻户晓,名扬天下。习书记每次来舟山调研,都反复强调要把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发挥好,也一直非常肯定我们提出的以“海天佛国、海上观光、海岛度假、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强市发展思路。当年我是申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总指挥,在申办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习书记的大力支持,他亲自参与,亲自写信,亲自争取,多次听取汇报。
2004年10月,借中日韩三国佛教会议在京召开之际,中国佛教界发出拟在中国大陆设立“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得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佛教界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经中央批准,国家宗教局开始着手开展设立“世界佛教论坛”工作,许多省市加入了申办行列。
举办世界性佛教论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第一次批准在国内举办的多边国际性宗教会议,它不仅是佛教界的一次盛会,更是我国政府促进世界文明对话、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创新之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我们觉得,如果舟山能够举办这场盛会,既可以很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又可以更好地推介舟山、宣传舟山,有利于加快舟山发展,还能为促进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为祖国统一尽一份微薄之力。很快,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舟山成立了由市四套班子组成的“世界佛教论坛”申办领导小组,正式启动申办工作。事实上,要承办这样大的活动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国际性、宗教性和安全性融为一体,我们又没有搞过这样大的活动。当时,海南三亚、江苏无锡、陕西西安同时向国家宗教局提出了申请,我们很清楚,与这几个城市竞争,无论是经济硬实力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比拼,都是一场“硬仗”。
当时,其他三个城市所在省的省委书记分别给国家宗教局写了信,表达申办的愿望。我们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心里想,该不该向习书记汇报?他会不会出面?后来我们怀着一点点希望,就向习书记作了汇报,希望他也能为我们舟山“站台”,向国家宗教局写一封信。没想到,习书记不仅同意写信,还亲自给国家宗教局电话联系,主动了解申办的详细情况,后来还亲自带队到国家宗教局和相关同志座谈,表达我们想要承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强烈愿望。我记得,当时国家宗教局对我们舟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是非常肯定的,但认为舟山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连最起码的五星级酒店都没有,要召开国际性论坛,接待世界各地宗教界友人,难免让人对“舟山是否有能力承办论坛”表示担忧。习书记说,舟山有难处,浙江会举全省之力支持舟山办好这个论坛。
2005年4月,国家宗教局在北京召开论坛选址研讨会,经过多轮角逐,舟山胜出,获得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承办权。我们都感到特别高兴,但没想到,好事多磨。正当全市上下全力以赴进入筹备工作高潮时,国家宗教局多次以电话等方式表示,让舟山放弃首次承办权,后来又正式来文,提出舟山承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条件不够等问题。8月11日,国家宗教局领导在杭州调研期间又提出要改变举办城市。那时的场景我印象特别深,正是全省抗击台风“云娜”之际,按省委规定地市党政领导要坚守抗台一线。那天,我从舟山冒着台风大雨赶到杭州,习书记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听取我们的汇报,中午在西湖国宾馆接见了国家宗教局领导,他沉稳地说,舟山为这次论坛的举办已经做了大量筹备工作,举办城市还应该是舟山市。考虑到目前舟山的实际困难,开幕式可以放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论坛主体还是舟山,当然,开幕式在杭州,有些国内外友人、代表可能要游西湖,到灵隐寺等,大量的接待任务就要由杭州来承担。在当时情况下,他既考虑国家宗教局对会议保障的要求,又照顾了舟山的积极性和客观实际困难,我们心里特别能够体会他的政治智慧。为了真正体现举全省之力,省里还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的分管领导来担任组长、副组长,省级四五十个部门联合组成,具体分工做好整个接待、医疗、会务、保障等工作。
2006年4月13日至18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杭州、舟山举办,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学术界、企业界、文艺界、政界等代表1200余人参加。习书记出席论坛并致辞,介绍了浙江的佛教文化渊源,也向世界推介了舟山。佛教也有很多地域文化,藏族文化、东南亚文化,每种接待的标准不一样。因为会场分设两地,杭州还要转场到舟山,工作量很大,单说把1200人从杭州转场住到舟山的18个宾馆,就是件难以想象的难事。经过我们精心努力,各位客人连行李的分放都没有出现一点差错,大家都很满意。其间还举办了一场大型的国际佛教音乐交响乐晚会,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整个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采访组:您从舟山到省交通厅工作,习近平同志当时与您谈了话吧?对您产生怎样的影响?
郭剑彪: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前线,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汽车跳,浙江到”。习书记到浙江后就非常重视交通,他2002年10月到任,12月就前往宁波,一个月后又顶着凛冽的寒风踏上舟山,两次调研的重点都是港口建设。特别是2004年7月9日,习书记到交通厅视察,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诗词“偏师借重黄公略”来形容交通的重要地位,他说交通建设机遇千载难逢,投身交通事业正逢其时,要求全力以赴、把握机遇、克服困难、能快则快。2006年7月,习书记到嘉兴调研重点工程时再次讲到,交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的重头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对全省现代化建设起到先导作用和带动作用。当时我还在地方工作,但也深切感到,交通在习书记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2006年9月,习书记到舟山调研,工作结束后的晚上找我单独谈话,说省委考虑调我到交通厅当厅长。我当时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就很直白地对习书记说,我不是学交通的,也没干过交通,怕干不好。他拍了拍我的肩膀,郑重地对我说:“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全省加快现代化建设有着先导作用,这个岗位很重要。我知道你在体改委工作过,懂宏观经济,今后在交通厅厅长的岗位上,要注意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浙江的交通谋划好、规划好。同时,还要注意抓好队伍建设,把交通人这支队伍带好。”习书记的肯定和鼓励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非常感动,也充满信心,他的话成为我日后工作的根本遵循。
2007年3月,习书记即将到上海任职,我到他的办公室向他告别。其间,我带着开玩笑的口气问习书记:“您到上海以后,我们浙江和上海还怎么搞港口竞争啊?”没想到习书记答得很干脆:错位发展。
我当时问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刚才我谈到,当时建设以洋山深水港区为依托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应对东北亚航运中心激烈竞争作出的重要决策。但说实话,舟山包括省里对上海主导开发洋山深水港,情感上一时有点难以接受,各方面也有争论,有不同想法。我当时已经离开舟山到省交通厅工作,但港口建设是全省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这方面的事情我非常关注。习书记在那个时候,对待这个问题表现出了极强的大局观。记得习书记2006年9月在舟山调研的时候曾经给我们讲过“舍得”“得失”这两个富有哲理的词,要我们辩证地看问题,最终要符合长远利益,符合大局的利益,而且符合大局利益,大家都有利,全省都有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书记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洋山深水港区开发非常重视、大力支持,态度非常明确,多次要求我们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不能从地方区域的角度看问题,全力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洋山深水港区建设步伐。
习书记指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规划港口的发展,在长三角港口群内,上海港具有中心枢纽的作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今后的发展空间都在浙江这边,更多的是在舟山这边。宁波舟山港要顾全大局,不要搞恶性竞争,要支持中央的中心枢纽港建设,履行好我们的责任,充分发挥我们作为上海中心枢纽港南翼的作用,相互间错位发展,形成功能互补的世界级港口群。应该说,这些年我们按照习书记的部署和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取得了良好成绩。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2017年年底前洋山四期投入运营后,将助推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9亿吨大港。这些年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习书记的高瞻远瞩。
2016年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交通运输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强调“要想富,先修路”不过时。听到这个重要指示精神的传达,我倍感亲切,仿佛10多年前他的谆谆教诲还回响在耳畔。我切身体会到,总书记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延续至今,许多成功经验的获得,正是源自于浙江的实践探索。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的时候就提出实施“乡村康庄工程”。请您谈谈当时在推进农村公路和城乡统筹方面的情况。
郭剑彪:我还清楚地记得,习书记当年曾经多次对我们说过,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当中。习书记是这样讲的,更是带头这样做的,这些年来浙江农村的发展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当年的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70%以上都是山区,当时浙江3.8万多个行政村,58%未通等级公路,48%的通村公路没有硬化,如何建设农村公路成为一大难题,更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2003年5月22日,习书记在省委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讲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农村交通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浙江要走在前列。正是在他亲自决策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以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乡村康庄工程”,开启了农村公路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让我最感动的是,习书记言出必行,一直身体力行地关心推动这项工程。特别是2003年9月18日,习书记到浦江县下访,在听到当地群众反映:一直以来,因为路不好,马岭脚村是浦江县有名的贫困村后,当即拍板决策,把当地的210省道改建成为了20万山区人的“小康之路”,如今这条路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近平路”。
浦江的这个小故事,是全省农村公路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习书记的关怀下,交通人克服资金、土地、技术等重重困难,夜以继日、风雨兼程、持续奋战。2006年2月,习书记在《中国公路》上作序指出“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乡村康庄工程的实施得到全省上下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衷心拥护,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2007年浙江乡村康庄工程基本完成后,经过3年攻坚,2011年实现了全省农村公路“村村通”,完成农村通村、联网公路建设8.3万公里,形成“农村公路网、安全保障网、养护管理网、运输服务网”这“四张网”体系,成为浙江历史上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标准最高、速度最快、反响最好的时期。在我看来,正是习书记当年一锤定音,为全省3600万农民开辟了致富的“康庄大道”。在全省这条“康庄大道”的两旁,不知结出了多少丰硕果实。今天,大量的农家乐、民宿和乡村旅游成为浙江的金名片,许多游客不分节假日地从周边省市自驾来到我们这个“大景区、大花园”度假休闲。2016年,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仅为2.07: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2年居全国省区首位,成为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省份。
在这期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成功培育了嘉善统筹城乡交通发展的先进经验。习书记在浙江期间,我在多次场合上听到他讲“要切实加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2008年12月,已经担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专门就嘉善县交通建设作出批示:“加快交通建设,对嘉善县主动接轨上海、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希望嘉善县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采取有力措施破解交通建设难题,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没过多久,2009年3月,他又在交通运输部上报的《关于支持浙江省嘉善县交通建设情况的报告》上批示:“交通部从‘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帮助嘉善破解交通发展难题,积极探索区域交通科学发展的路径,起点高、思路好、措施实。希望你们继续同浙江省交通厅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的各项工程,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正是在他的重视和指导下,如今的嘉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而且客运中心站、乡镇客运站、发展港湾式停靠站体系完善。漂亮的新农村与现代化的城镇,发达的高效农业和乡镇工业,都是因为交通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成功走出了一条交通引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交通运输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情况报告》上批示“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他在2016年9月19日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中讲道:“我批示的‘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是总结经验、特别是成功经验所提出的,你们要认真落实,久久为功。”总书记所说的“四好”经验,在我听来感到格外亲切,这也是我们按照习书记要求,10多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探索打造的样板和践行的使命。
还有一件我印象深刻的事,就是2007年1月,习书记到丽水考察工作,我作为交通厅长陪同。经过凤阳山时,他接到省委值班室一个电话,反映有一个澳大利亚的世界环境保护志愿者在网上发布消息,说浙江在搞交通建设期间破坏了景区山体。他放下电话对我说,我刚才接到一个电话,是告你状的。我了解情况以后,还是实事求是地向习书记汇报,搞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不开山凿壁、不拓宽路面是不可能的。习书记听后对我说:“搞交通需要开挖,但一定要注意与环境保护兼顾起来。”
我明白,他很理解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和艰苦性,但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后来,我们提出建设“美丽公路”的概念,修高速公路时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少破坏山体,坚决反对大开大挖、开山填水,围绕绿水青山搞交通建设。我想,也许弯一弯,就多一道风景;停一停,就留下一段记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浙江的美丽公路像一条条纽带,串起了全省的“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给人以畅安舒美绿的美好享受,极大地带动了沿线旅游、民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仅2016年就拉动全省GDP增加值超15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约56万个,助推旅游业总产出增长12%,实现了“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