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农村基层限额工程智治路径的永嘉探索
农村基层限额(400万元以下)工程建设项目量大面广、资金密集、监管滞后,降级发包、暗箱发包、围包串包、履约不力等问题屡禁不止,已成为农村基层信访频发易发源头和“微权力”监督顽疾。对此,永嘉县纪委县监委牵头相关部门,研发集“云上交易、智慧预警、大数据分析”等6大功能于一体的数字系统,构建农村基层限额工程智慧监管体系,走出永嘉农村基层工程建设智治实践新路径,有力推动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智慧云发包为重点,探索“规则+责任+惩戒”全闭环监督。按照“以单立规、据单履责、依单查处”的思路,制定“一规则两清单”,着力构建全闭环监督新路径。一是以规则健全监督体系。按照“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思路,打造约束权力的笼子。依据系统运行、业务流程、监督管理的需要,聚焦承发包交易、履约管理、信用评价等重要环节,制定12项配套制度,构建业务及监督双线规则体系,实现业务规范顺畅、职责清晰明确的目标。二是以责任锁牢监督环节。按照“责任到人、落实到岗”的思路,依据配套制度所制定的规则,梳理权力清单及责任清单“两张清单”,明确每个事项名称、责任主体、操作流程、时间节点、监督方式,以及违反相关规定和程序的责任追究等,杜绝人情工程。三是以惩戒强化监督震慑。按照“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的原则,开展预警线索查处及专项监督检查,对典型案例实行“一案三查”,形成有力威慑。自开展试点以来,共查处相关案件21起45人。
以合同监管为核心,强化“发包前+发包中+发包后”全流程监督。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施治”的思路,实现“发包前+发包中+发包后”全链条监管。一是发包前突出抓审批。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多点审批、同步开展”的原则,进行工程发包线上带附件逐级审批,将平台应用与资金支付相挂钩作为约束条件,实现审批过程全留痕。二是发包中突出抓过程。按照“公平公正,惠企节约,安全可靠,增速增效”的原则,以规范文本和系统操作,规范网上发布公告、异议回复、在线开评定等过程,通过直播室实现不见面交易和开标,并以大数据技术强化监测,有效降低围串标行为。三是发包后突出抓支付。按照“大数据、全覆盖、可追溯”的思维,打造发包后管理体系。在工程建设相关方合同履约执行方面,以“支付证明”的生成为抓手,将施工记录、监理记录与支付相绑定,倒逼企业强化发包后履约管理。在监督管理部门职责履行方面,推动系统综合集成、部门多跨协同,基本实现“多个部门可用一个系统管好工程”的目标,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的监管体制。
以多元监管为关键,实现“预警+评价+公开”全方位监督。按照多元共治的理念,探索实施“预警+评价+公开”的多维度监督,构建智能排险、评价控险、共同防险“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监督新渠道。一是系统预警监管。按照“预警可靠,实时响应,责任闭环”的思维,排查出标前、标中、标后关键廉政风险点60个。在业务规范前端,实时提醒、到期催办;在问题整改中端,创新“一键”督办模式,环环紧扣、全程留痕;在违规查办终端,开辟直查快办“绿色通道”,形成“预警提醒、系统催办、问题督办、违规查办”的全流程监督闭环。二是评价挂钩发包。按照“系统赋分留痕,结果智能应用,影响期动态管理”的思维,打造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信用评价与工程承包的系统强关联,并通过信用评价结果的落地应用,破解借用资质、层层转包等问题。三是群众实时监管。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创新打造“一村一码”便携“终端”,实现“码上监督”。同时,由纪检监察部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政风行风监督员、新闻媒体,定期组织监督检查,实现“线上”和“线下”监督齐头并进、“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得益彰。
林兴欢
作者系永嘉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