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细纹刻纸的传承故事
明天是《东瓯景致非遗韵》——2020年温州非遗主题展最后一天了。此次展览共展出了我市60多位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的作品共120余件。其中,来自乐清细纹刻纸国家级传承人陈余华的三套细纹刻纸作品《文化驿站》《温州名胜》《十二月令系列》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本期《温州宝藏》,我们就来说一说温州博物馆珍藏的陈余华作品《九狮图》,带您走进细纹刻纸的方寸世界。
-前世传说堪称教科书式作品之一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这件《九狮图》是陈余华创作的一件典型的细纹刻纸作品,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后由温州博物馆主动征集,同时征集的还有他的细纹刻纸作品《连年有余图》《十二金钗图》,以及他父亲陈朝芬于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细纹刻纸作品《凤戏牡丹图》。
《九狮图》长19.0厘米,宽15.0厘米,比成年人的手掌略大。伍显军介绍,在如此小的一张红纸上,陈余华以“刻”代“剪”,在长方框内刻出47种不同形状的窗格图案,最中间的窗格又被刻成了三重长方形,“可谓细如发丝,密而不乱,纤而不繁。”
另外,在窗格的四周,粗刻有9只不同姿态、生动活泼的狮子。这些狮子,有的两两相对、有的戏耍绣球、有的回首咆哮、有的抬头远眺……健壮的狮子与柔软的枝条、飘带以及细密的窗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观者能不由自主联想到活跃在乡村城镇间的各类舞狮民俗活动。
伍显军表示,陈余华深厚的刻纸功底使得这件《九狮图》精妙绝伦,堪称细纹刻纸教科书式作品之一。
乐清民间剪纸历史悠久
乐清细纹刻纸是乐清独具一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刻纸是剪纸的一种,它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产物,它的制作技法有用剪刀剪的,有用刻刀刻的,也有用手撕或用火烫的,都称民间剪纸。乐清细纹刻纸是剪纸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剪纸艺术。
乐清细纹刻纸采用纤绣法刻纸,在彩纸上进行平面艺术造型,最大的特点是以“刻”代“剪”,其刀法精妙入微,能在最细的一厘米之内纸上刻12刀,出现11条细线,每刀相隔仅半毫米,细如发丝,具有纤细优美、布局严谨、刀法细腻的特色。乐清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元代大德(公元1297年~1307年)《乐清县志》就有记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欣赏,与民同乐。”明代,其发展成当地流行首饰龙的主要装饰,故名“龙船花”。
2019年出版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乐清首饰龙》中写到,据民间艺人介绍,在首饰龙上张贴刻纸龙船花起源于明代。当时,民间艺人为了美化首饰龙,在龙船彩灯的四周以及龙头、龙尾都普遍张贴刻纸龙船花,作为装饰之用。
目前,乐清细纹刻纸已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生故事
两代人的细纹刻纸艺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余华有50多年的刻纸经历。他的父亲陈朝芬,是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乐清艺术雕刻厂创办人之一,被誉为细纹刻纸的“中国第一刀”。
陈余华介绍,上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下,原来附属于龙船灯、首饰龙的装饰物“龙船花”被开发成一种独立的民间工艺品,这门技艺也逐渐被人称作细纹刻纸。
1954年,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的专家来到了乐清象阳寺前村,并带来了一些北方民间的剪纸花样,让村里的手艺人们进行加工复制,陈朝芬是当时接受任务的手艺人之一。陈余华说,次年,他父亲和余忠汉、余忠澄、陈邦舫、余忠扬等五人组成了细纹刻纸生产小组,父亲任组长,这是乐清最早的刻纸生产组织。后来又逐步扩大成生产合作社,成为乐清最早由镇政府扶植的刻纸生产机构。乐清细纹刻纸的名气也由此传开来。
陈余华介绍,那时,寺前村的家家户户都会刻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那时寺前村的细纹刻纸是一麻袋一麻袋地运往全国各地的。如今,村里会刻纸的人没剩下几位。
陈余华说,他自幼跟着父亲学艺,在他的记忆里,父亲70多岁高龄还在坚持刻纸。
细纹图案已有100多种
“一件刻纸作品,首先需要一个样本,也就是需要先绘画图案,根据图案来制作样本,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刻画,需要几刀等等。其次,在油盘上垫上宣纸,一般一次性垫十来张,然后再铺上样本,用钉子将样本和宣纸一起固定在油盘上。最后,就是用刻刀一刀一刀在上面刻画了,每一刀都要刻透宣纸,直透油盘。完成一幅普通的作品至少也得刻上数千刀。”陈余华说,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已经在原来父亲留下的40多种细纹图案的基础上发展到了100多种。
粗略统计,陈余华的作品在国内外各类大展中曾获得金、银奖达70余次。2006年,他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000年,他的作品《连年有余》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外,近年来他还被授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等称号。
在陈余华的工作室,他向记者展示他的得意之作之一《三十六行》,其刻画的内容包括理发、打铁、裁缝、织布、磨刀等36行。陈余华说,这套作品,他是2013年开始创作的,一共耗时4年多,“一幅碗口大小的细纹刻纸要十多天才能完成,十分费工。”
多年来,陈余华在乐成实验中学等多所学校开设了细纹刻纸兴趣课。他说,“细纹刻纸是第一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这门技艺不能断层,需要传承下去。”
-新闻+
11月25日上午,《东瓯景致非遗韵》——2020年温州非遗主题展在温州博物馆临展馆开幕,共展出120余件作品。展览共设“鹿城春满、雁楠奇秀、瓯越风物”三个章节,展出了季桂芳、周锦云、陈余华、陈顺德等我市60多位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的作品共120余件,作品工艺涵盖瓯塑、瓯绣、细纹刻纸、石雕、黄杨木雕、玻璃银光刻等24项温州非遗项目,这既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温州自然风光的一次艺术呈现。
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