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创新打造 基层思政工作阵地
温州社区大学的一组数据显示,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社区学校建设,我市已达到1007所,基本实现社区、镇街全覆盖,正努力实现“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居住的社区找到自己的课桌”。同时,这些社区学校每年开展大量文艺、技能培训及活动,特别是有很多退休党员出任社区学校“公益讲师”,以生动浅显的语言和群众喜欢的表达方式,将党的重要精神、相关政策传播到基层群众中,创新开辟出一种接地气的思政工作模式。
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如何丰富基层社区学校的内涵建设,实现从文化引领到价值引领、政治引领,使之成为基层思政工作强有力的阵地,从而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是广大基层党建工作者迫切需要探索的一个课题。特别是,一些社区课堂存在没有标准讲义、没有固定团队、没有经费保障等实际困难,导致这些深受群众欢迎的思政课能不能持续,纯粹看老师的个人意愿、时间安排、身体健康等因素。针对这个现状,笔者认为,应探索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即通过打造标准化的内容体系,培养固定的讲师团队,落实各环节的经费保障,才能让其遍地开花。
首先,内容体系设计要有的放矢。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参加学习往往目的性明确,以需求为导向,即“对我有用”。因此,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应讲求实用、浅显、主题统一,教材形式可以是课本、绘画、有声故事、剧本等,总之,应当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让老百姓感兴趣,愿听爱听,才能入脑入心。其次,讲师团队培养要训练有素。如何对散落在宣讲一线的老党员进行培训,使之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宣讲队伍?丽水电大“农民大学生宣讲团”的做法可资借鉴:该宣讲团成员都是农民大学生,他们的社会身份多与“乡村”有关,有村干部、业务能手、做生意能手等。他们围绕乡村振兴宣讲,讲的是产业发展、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实战经验和切身体会,并将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与农民关心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宣讲,让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起到了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作用。再次,项目经费保障要多源到位。目前,这些活跃的宣讲老党员都是义务劳动,他们将这项工作当成服务社会、发挥余热的志愿行为。但是,如果没有经费保障,这些“点上”的宣讲,很难形成“面上”的规模化。因此,要探索筹集经费的机制。这里所指的经费包括教材研发和出版经费、师资库日常运营经费、讲师课酬经费等等。同时,还要探索向社会筹措资金机制。对于资金的使用,可建立阳光考核督查机制。
周少艾
作者单位:温州城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