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温州专场
11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温州专场。
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温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建明就“续写温州创新史 打造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骆莉莉主持。
发布会现场,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解答。
提问一
浙江卫视记者:在发布中注意到两个词,一个是“大拆大整”,一个是“大建大美”,能否介绍下温州的经验和做法?
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
“大拆大整” “大建大美”是温州城市能级提升、城市环境再造的重大抓手,也是让老百姓共享美好生活的重大载体,是温州老百姓热切期盼的民生大事。这几年温州在城市建设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如果从经验总结的角度,温州主要是围绕“拆、建、补、亮、创”五个字做文章:
“拆”就是拆危除疤。“拆危”就是对无法改造的危旧房进行拆除改造,“除疤”就是去除城市疤点,并把疤点建设成为亮点。2016年以来温州通过刚性实行“当年启动、当年签约、当年腾空、当年拆除”,仅用两年半时间就拆掉了中心城区108个城中村,腾出了3.6万亩土地空间,相当于建成区十分之一面积,实现了一举四得,即去除了城市疤点、消除了安全隐患、改善了居住条件、腾出了公共服务和发展空间。
“建”就是精建精美。温州精心打造了“两线三片”五大城市金名片,下步将成为城市新地标;同时温州启动8个省级未来社区建设、总量排全省第二。目前温州已实施“大建大美”“精建精美”项目950个,累计投入超2800亿元。经过“精建精美”,原来密密麻麻的危旧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品质小区、休闲广场、林荫大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环境的明显变化。
“补”就是功能补短。原来规划当中有的公共服务功能,因为拆迁问题无法落地。所以,温州通过“大拆大整”,利用拆整出来的空间,迅速补齐原来规划中没能落地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短短4年间市区基础教育学位新增近5万个,总量净增1/3;停车位新增30万个,翻了一番;针对群众出行难,温州打通断头路60处、实施道路综合整治50条,一批影响群众出行十几年、二十年的堵点被一一打通,老百姓出行更便利、更舒心了。
“亮”就是打造不夜温州。现在的温州不仅白天漂亮,晚上更漂亮。温州精心打造“不夜温州”升级版,培育形成“夜宴、夜游、夜购、夜演”于一体的月光经济“四部曲”,“夜游瓯江”“夜画塘河”以及深夜食堂、海鲜排档、休闲酒吧等高品质月光经济项目,让夜间的温州更有活力、更富魅力,不仅点亮了夜色,而且点燃了市民夜生活的热情,重新激发了因疫情而抑制的消费,让消费实现“白+黑”,不断拉长消费的时空。
“创”就是共创文明城市。这几年温州着眼城市管理中的乱点难点,开展乱停车、乱占道等“治五乱”“破六难”专项行动,推进城市顽疾治理常态化。特别是从立法层面推动城市治理,出台《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整治“僵尸车”,开出整治“斑马线上低头族”全国首例罚单,在精细化管理中不断深化文明创建。前不久温州再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三连冠。
通过联动抓好“拆、建、补、亮、创”五篇文章,温州城市变得更美、更靓、更文明了,但城市的蝶变永远在路上,接下来温州仍要继续努力,全力建设让人民享有美好生活的城市。
提问二
浙江经视记者:现在温州正在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目前进展情况如何?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又是什么?
温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建明
综合交通既是重大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座城市重要的竞争力。温州地处长三角最南端,一直以来温州的综合交通相对来讲比较落后。“十三五”国务院把温州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对温州综合交通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温州抢抓这重大历史性机遇,举全市之力大干交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大战略谋划。按照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定位,温州市委及时作出了“大干交通、干大交通”的决定,市委就综合交通发展作出决定在全国地级市是首次。温州按照决定要求,坚持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全力构建省域、市域和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比如,温州谋划打造“一环一绕九射三连”高速公路网,着力构建“521”高铁时空圈等战略重点。“521”高铁时空圈即通过杭温高铁、温福高铁建设,将来温州到杭州、福州只需1小时;温州到上海、南京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到厦门等海西区核心城市只需2小时;温州到北京、天津等津京冀核心城市,到广州、深圳等珠三角核心城市只需5小时,届时温州的交通区位条件将大大改善。
二是大力度投入。近几年,温州持续加大交通投入,2018年突破400亿元,2019年突破470亿元,连续三年温州综合交通投资位居全省第二位,“十三五”交通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比“十二五”翻了一番多。同时,温州创新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进相关机制,比如创新前期并联工作法、项目政策处理“清零”、重点交通项目纪委巡察等机制,有力突破和解决了交通项目前期慢、项目审批手续烦、要素保障压力重、政策处理突破难等一系列难题,创出了温州综合交通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三是大跨越发展。这几年,温州通过大投入、大建设,有力推动了温州综合交通大跨越、大发展。温州先后建成投用了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乐清湾铁路支线、市域铁路S1线、温州机场T2航站楼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工程,开工建设了杭温高铁、龙丽温高速、温州北口大桥、市域铁路S2线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这几年,温州每年建成一条高速公路,今年高速公路总里程将突破570公里,从“十二五”末的全省倒数第三将跃升为全省第二;温州港口吞吐量今年将突破百万标箱;温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去年已突破1229万人次,增幅位列全国地级市机场第二名。
“十三五”温州综合交通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十四五”温州将进一步加大综合交通建设投资力度,开工建设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地铁M线和温州机场第二跑道、T3航站楼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工程项目,计划“十四五”综合交通投资将超2200亿元,温州将全面构建三个“1小时交通圈”,建成“521高铁时空圈”,全力打造东南沿海重点枢纽港,加快建设大型国际机场,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努力为交通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提问三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高水平全面小康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生活富足。众所周知,温州人很会创业,也很会经商,进入新时代温州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
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
温州人有个很鲜明的标签,就是特别会创业、特别勤劳、特别肯吃苦,敢为人先。以前温州说温州人创业就是一种创新,因为温州人能够找到其他人找不到的市场机会。但进入新时代,温州人的创业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创业就是创新,现在倒过来,只有创新才是有竞争力的创业,如果不能以创新去赋能创业,这个创业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这几年温州抓创新的意识变强了,全社会以创新带动创业的氛围更浓了,出现了“三个可喜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变得会赚钱也会花钱,舍得把钱花在科技上、花在人才上;第二个转变是变得会创业也会创新,不少原来靠低成本创业起家的企业,现在都以求新求变的魄力去抢占创新发展蓝海;第三个转变是变招工人为招人才,对人才的强烈渴求前所未有。基于这三大转变,近年来温州因势利导,坚持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定走好华山一条路。市委专门作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走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在创新驱动首位战略引领下,温州加速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高层次创新格局,构筑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一区”就是全国第1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廊”就是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的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是全省四大科创走廊之一;“一会”就是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一室”就是正在申报省级实验室的瓯江实验室,最终目标是成为国家级实验室。依托这“四个一”创新格局,温州正提速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引育和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格局。
二是全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针对前几年温州一度出现人才净流出的尴尬状况,温州响亮喊出“百万人才聚温州”,拿出前所未有的力度,舍得给特殊政策,舍得给真金白银,人才流向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比如温州出台了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人才新政40条”,设立10亿元人才资金,最高给予个人500万元、团队3000万奖励。在全国率先推出人才住房租售并举政策,让人才享受3折的租房优惠,享受5-7折的购房优惠等等。在系列政策推动下,去年温州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引进数分别增长169%和198%,本科毕业生引进数连续两年增长60%以上,人才实现净流入。
三是抢占产业转型新蓝海。温州正大力实施“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和“万亿产业培育计划”,既抓好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五大战新产业培育计划,又坚定不移推进电气、鞋服等五大传统制造业重塑计划,升级形成“5+5”动能更新迭代格局。特别是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温州大力实施“千企智能化”行动,引导企业实施信息化、智能化、时尚化改造,去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5%,比全省平均高9.2个百分点。今年在疫情影响下,前三季度技改投资逆势增长24.4%,比全省平均高24.2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一。
下阶段,温州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让创新创业始终成为温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加快打造全省科创高地。
提问四
人民网记者:温州推动了占全省五分之一多的低收入农户同步奔小康,这个数量还是非常大的,能否谈谈温州在这方面是如何破题的?
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
温州人口比较多,同步奔小康的压力也比较大。可能在大家印象当中,温州老百姓比较富有,但温州也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有一些偏远山区的老百姓收入相对低一点。温州既有乐清、瑞安这样的千亿级经济强市,也还有文成、泰顺等5个加快发展县,既有遍布海内外的温商群体,也有数量较多的低收入百姓。温州不回避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聚焦重点难点抓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以“两带”建设加速“两山”转化。温州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山区、中西部地区。温州针对中西部山区生态优势突出但发展偏慢的问题,精心打造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加速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温州已实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425个、投资367亿元,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民宿、农家餐饮、森林康养等产业快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4000万人次,占全市旅游业比重52.6%,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增长23.1%。这里面有疫情影响导致出省出市旅游减少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通过“两带”的建设,让市民有更多休闲的好去处。“两带”建设不仅让温州的乡村提升了颜值、展现了气质,也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当起了掌柜、鼓起了腰包,今年前三季温州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增速全省前三。
二是以“山海协作”推动携手并进。温州在县乡村三个层面开展山海协作,5个经济强区(市)和5个加快发展县“一对一”结对,81个山区乡镇与经济强镇、市级国有单位建立“双结对”,打造多层次全覆盖的山海协作“升级版”。近三年全市建成产业合作项目192个,省级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5个、总数占全省1/3,6个“消薄飞地”带动近4万群众增收。前不久,全省山海协作工程推进会在温州召开,这也是对温州这项工作的肯定。
三是以“排查清零”强化兜底保障。温州坚决守住高水平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底线,启动实施“六排查六清零”专项行动。目前,全市人均年收入低于8000元的146家农户,已通过就业帮扶、低保兜底等措施实现“清零”;5191户农村困难家庭无房户危房户,已全部化解到位、圆上安居梦;对因病致贫困难群众、可享受而未享受社会救助政策、零就业家庭等三类对象,全面落实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实现动态“清零”;在提前两年实现省定薄弱村“清零”的基础上,温州将在年内高标实现市定的年总收入2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8万元以下的村“清零”。
低收入农户一直是党委政府最为关注的一个群体,温州将持续做好动态监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对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的重点人群,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确保巩固高水平全面小康成果。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当中,温州将按照中央提出的共同富裕要求,尽最大努力做好增收致富工作。
提问五
天目新闻记者:温州是一个以民营经济闻名的城市,近年来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出了“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等创新举措,能否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温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建明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发展,既是温州奋力续写新时代创新史的客观要求,也是温州奋力为全国改革探路、体现更大担当作为的责任和使命。2018年,温州成功获批创建全国唯一的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两年来,温州通过奋力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个月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温州位居全国第6。在“两个健康”创建过程中,主要做法是突出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
“加”就是惠企政策做加法。在常态化连续出台惠企政策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两个方面:一是去年温州推出“两个健康”80条新政,细化为146项政策任务清单,其中个人破产制度、小微企业“首贷易”等30多项为全国首创,温州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已有40多项创新举措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二是狠抓政策清理整合,过去温州也制定了不少产业政策,经过梳理温州对178个产业企业政策进行集中清理,整合成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5大类产业新政策,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更加聚焦、更加精准;另一方面力求政策可量化、可操作,大大提升了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减”就是企业负担做减法。持续开展减税减费等“五减”共克时艰行动,今年已为企业降本减负390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75倍,温州降本减负满意率全省第1。全力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不仅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还实现了企业投资低风险小项目审批20天。另外,温州在全省创新推出惠企政策“直通车”,着力解决过去审批环节多、时间长等突出问题,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审批、网上兑现,涉企政策兑现压缩到平均14天,132个事项当天就可兑现,大大减轻了企业行政成本。
“乘”就是平台拓展做乘法。加力科创平台创建,着力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区域创新格局,带动国科大、浙大温州研究院、中国眼谷等一大批科创平台落地温州。成功获批中国(温州)华商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综合发展试验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成投用5万平方米的世界温州人家园,让温州民营企业家有了自己的“家”。通过这些平台有效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集聚乘数效应。
“除”就是企业松绑做除法。坚持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企业集中精力做好企业围墙内的事,让企业轻松上阵。全面推行涉企柔性执法,对涉企轻微行政违规行为实行“首次不罚”,梳理形成3300多项“涉企免罚清单”。探索开展企业执法监管“综合查一次”,减少多部门碎片执法对企业的干扰;率全国之先推行涉企鉴定评估“最多评一次”。同时,还建立了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重大涉企案件风险报告、紧急事态应对以及企业家参加座谈会发言结束即可离席等制度,全力保障企业家合法权益。
下一步,温州将持续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以优良的营商环境全力推动温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提问六
浙江日报记者: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就是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温州如何用好这个优势,更好地为老百姓创造更优品质生活的?
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
温州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很鲜明的标签,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民”字,是以“五个民”发展起来的,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民资民力在温州实现高水平小康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就创办了民办幼儿园、民办初高中,诞生了全国首家民营医院。近年来,温州相继获批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全国首个社会力量办医联系点和全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公办与民办“共建”、国资与民资“共投”的发展格局。
一是树立鲜明导向,坚决打破“玻璃门”“弹簧门”。两个鲜明导向:第一个导向是非禁即入,只要是社会力量愿意办、能够办的领域,温州都放手让社会力量去办,以最低的门槛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第二个导向就是一视同仁,不管是本地民间资本、在外温商资本,还是非温籍外地资本甚至海外资本,温州都给予同等待遇。在这两种导向引领下,温州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热情高涨,目前拥有民办学校1306所、承担了全市1/3的教育任务;由社会资本在工商登记的体育类市场主体多达2.5万家,民营医院占到医院总数的68.7%,社会力量已成为温州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
二是创新制度供给,大力推动政策创新模式创新。温州针对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在政策供给、制度设计上大胆创新突破。比如推出民办教育“1+9”新政等高含金量系列政策,在全国最早探索分类管理、土地供应、融资贷款、税费优惠、合理回报等10个方面制度设计;率全国之先推出“对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民办学校教师,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退休费”等政策。针对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瓶颈,创新推出市政设施上盖二次开发等政策,由社会力量建成了全国首个建于污水处理厂顶部的冰雪运动中心项目,投资超亿元。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全力打造“温州经验”“温州模式”。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打造了一批样板示范。温州突破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由政府包办的模式,走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路子,近三年温州8名运动员获16项世界冠军,其中有5人12项世界冠军由社会力量培养输送,前不久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现场会在温州召开。连续6次作为唯一的地市级代表在民办教育改革全国性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培育了一批优质的民办机构,特别是温州康宁医院2015年在香港上市,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精神科医疗机构。
下阶段,温州将继续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努力让社会力量在温州办出新亮点、迸发新活力、实现新发展,全力争创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