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县市动态  -> 正文县市动态

苍南县获“中国童谣文化之乡”金名片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1日 来源:温州宣传网

  童谣,成长的记忆,乡土的气息。

  9月1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苍南县为“中国童谣文化之乡”,肯定苍南为保护与传承童谣这项民间文化遗产所作出的努力。这是我市获得的又一张国字号金名片,也是苍南取得的首张文化类国字号金名片。

  如果说方言在捍卫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贡献,那么童谣则是传承方言的生动载体。苍南成功创建“中国童谣文化之乡”,将对延续苍南方言根脉、弘扬苍南人文精神、促进文化苍南建设,以及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全国各地保护民间文化“基因”提供“苍南经验”。

  苍南何以获得“中国童谣文化之乡”殊荣,又将如何发挥好这个高含金量的文化新“IP”,在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交出文化建设的“高分报表”?就让记者带您聆听苍南童谣的新“歌声”。

群众在全国文保单位——马站镇蒲壮所城传唱童谣。

  背景六种方言形成独特童谣

  日前,苍南县实验第一小学校园里传出朗朗童谣声。六(5)班的学生支子倪,与其他10余名同学一道在操场上向大家展示童谣吟咏表演。节奏明快、韵律十足的一首首闽南语童谣,经过他们结合舞步的展示,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小时候长辈有给我传唱童谣,现在学校也有教童谣,我们已经会唱很多童谣了。童谣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彩的家乡。”

  童谣,一种为儿童创作的歌谣,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存在,苍南亦然!人们通过童谣汲取四季变迁、风土人情、前人智慧等生活知识,因此流传甚广、并不稀奇。不过,当童谣遇上苍南这片土地,就变得格外与众不同,其独特现象在全国范围都不多见!

  翻开《苍南童谣》一书,收纳的251首苍南本土童谣,竟然涉及6种方言,且内容丰富多彩,让人大开眼界。比如闽南语童谣《天乌乌》:“天乌乌,要落雨,何时落,初四五,阿公攑锄头耙水路,耙一尾鲤鱼三斤五……”金乡话童谣《相公奶奶》:“摇摇摆摆,相公奶奶;吃鱼吃肉,吃虾吃蟹;穿绸穿缎,赤手不干。”蛮话童谣《阿爸丐娒买花呢》:“阿娒、阿娒,尔莫啼;阿爸走去赚铜钿,赚来铜钿丐娒买花呢……”

  《苍南童谣》主编之一周功清说,苍南地处浙闽边界,是移民大县,现有姓氏426个,少数民族37个,有闽南语、蛮话、瓯语、金乡语、畲话、蒲城话等6种互不相通的本地方言。多样性的本地方言,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人文风貌和风土人情,为苍南童谣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源泉和丰富的养分。在历史实践中,使用6种方言的苍南百姓,都创作了各自方言的童谣,并且形成摇篮歌、游戏歌、风俗歌、生活歌、劳作歌、风物歌、连珠歌、撞歌、童幻歌、谜语歌等十类童谣。

  这些童谣成为反映苍南地方文化的一面镜子,展现苍南老百姓历史社会生活“原生态”。金乡话童谣《金乡卫城》与蒲城话童谣《点脚歌》再现了昔日抗倭场景;闽南话童谣《天乌乌》印证了苍南闽南部落与台湾闽南部落的文化同源;瓯语童谣《抬花轿》《阿奶八十岁》反映旧时江南水乡特定的民俗、高度概括旧时苍南人民人生仪礼;蛮话童谣《月令歌》展现了当地每个月不同时令的自然现象与代表性民间文体活动;畲族童谣《鸡公上岭》描绘一幅幅畲族人民山间田野的生活画卷……透过这些童谣,人们可以管窥苍南历史和旧时文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考察苍南矾山福德湾童谣传承情况。

  挖掘“守根”善举保护童谣文化

  9月18日,苍南钱库镇项东村,57岁的钱库镇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会长王斌,在滨水栈道一棵大榕树下为观众吟唱了几首蛮话童谣——一如他孩童时大家围坐在榕树下边乘凉边唱童谣那样。

  王斌喜欢童谣,尽管已经上了年纪,但是一名热衷于苍南童谣收集的民间人士。“蛮话童谣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江南垟这一区域里的人们对生活、生命深入细致的体验与总结,是劳动者快乐的歌唱。”从2008年开始,王斌与老教师、民间艺人等通过两年时间,对蛮话童谣进行深入的挖掘、收集,然后由他编辑出版《蛮话童谣》一书,收录蛮话童谣70多首。该书被温州市政府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与王斌一样,爱好文史研究的陈汉莉,近年来则为保护另一种本土方言——蒲城话的民间文化基因而努力。蒲城话只有苍南马站镇蒲城一带居民使用,流通人口仅约5000人。近年来,陈汉莉与在蒲城幼儿园当老师的妹妹一起,对蒲城话童谣进行收集、整理、完善。“很多蒲城童谣当时已经不完整,我们经过整理后,念给家里人听,念给邻居老人听,他们听了以后就回想起来,慢慢地我们就把缺失的部分补足。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我们再唱给八九十岁的老人听,他们记忆就开始清晰了,告诉我说这句应该是这样唱,那句是什么意思。”经过多年努力,她们共“抢救”了13首蒲城话童谣。使原来只有完整保存2首的蒲城童谣增加到15首。

  这边民间在行动,那边官方也很重视。近年来,苍南县委县政府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广泛开展民间童谣搜集整理。2014年开始,县文联成立童谣调研小组,组织文史专家对各方言区的童谣进行再次调研搜集,精选其中251首结集出版《苍南童谣》一书。该书2018年获浙江民间文艺“映山红”奖,2019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荣誉“山花奖”。

  周功清说,由于方言与地方文化淡出、童谣传播载体形式单一等原因,童谣的传播已经出现了“断层”,富有价值的童谣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挖掘整理收集就是为了“抢救”苍南童谣,为后代守住珍贵的地方文化根脉。

  传承“五进”行动推广童谣传唱

  文化遗产,只有让它“活”着,才能传承延续。童谣的“活”法,就是被不断传唱。

  近年来苍南广泛向社会征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童谣作品,构建苍南童谣数据库。在保持苍南童谣现有特色的基础上,拍摄制作苍南童谣MV和童谣主题歌曲,用更富时代感和创造感的艺术形式赋予童谣新的生命力。并且,苍南相继成立童谣文化促进会、童谣传承基地等载体,以童谣进校园、进家庭、进美丽乡村、进景区、进文化场所“五进”行动为抓手,着力推进童谣传承发展。

  苍南县实验第一小学就是苍南首批童谣基地学校之一。“童谣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不错题材,也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学校教务处副主任陈甜甜说,他们开设了苍南童谣课程、成立了学生童谣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童谣学习吟唱活动,让童谣深入学生脑海。目前,全校1至6年级已经实现童谣教授全覆盖。

  “方言孤岛”蒲城这两年在举办各种文艺汇演时,都有了童谣节目。2017年在蒲城举办630周年城庆时,蒲城话童谣《一粒星》成为大型文艺晚会上最受欢迎的节目。该童谣现身舞台,并经过晚会视频直播传送到分布于五湖四海的蒲城游子眼前,勾起了人们对纯真童年的记忆,触动了许多人的思乡情愫。一些乡亲激动地说:“这才是我们的童年!”

  在进校园方面,该县已经建立了十余处“苍南童谣基地”,苍南童谣课程目前推广到全县30多所幼儿园;在进家庭方面,苍南通过童谣网课视频进行居家宣传,进一步加强亲子教育;在进美丽乡村方面,苍南把童谣表演作为到农村文化阵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的必备项目进行推广,成为一道亮丽的乡土文化风景线;在进景区方面,苍南在渔寮、玉苍山等景区植入苍南童谣元素,让大家在游览风景的过程中感受童谣文化魅力;在进文化场所方面,苍南在非遗驿站、文化客厅等文化场所开展童谣展演活动,营造浓厚的童谣传播传承氛围。

  为了长效性地保护和传承,苍南把争创“中国童谣文化之乡”纳入县委九届八次全会重点工作,成立苍南县“中国童谣文化之乡”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研究制定了《“中国童谣文化之乡”申报工作实施方案》,实现申报工作常态化运作,直至日前创建成功。

  记者了解到,苍南希望借助创建中国童谣文化之乡,不断丰富童谣的保护与传承途径,解决当前童谣面临的问题,通过家庭的传承让它富有延续性,通过学校的教育让它富有教育性,通过社会各界媒体的渠道让它富有广泛传播性,从而把童谣发展好,推动全国童谣文化的学术研究。

  发扬培育文化“IP”深挖风俗魅力

  “中国童谣文化之乡”这块金字招牌,既是荣誉,也是使命!

  9月初中国童谣专家评审组在苍南考察时,对苍南提出希望:深挖童谣中蕴藏的地方风俗魅力,通过将童谣与文化产业、文创产品等相互融合的方式,将童谣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苍南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本锋说,下一步苍南将做好创成“中国童谣文化之乡”的后半篇文章,让童谣保护更加系统、传承更加规范、发展更具活力,带动全国童谣文化的学术研究,为中国童谣的保护发展提供更多苍南经验和苍南做法,为民间口传文学的传承发展树立“苍南模式”。

  记者在即将建成的苍南书城见到,位于该书城核心区的童谣馆也正在施工中。该童谣馆将用于童谣的保存、展示、体验,计划于今年10月份对外开放。目前收集到的关于苍南童谣的文字、图片、音像、文献等数据资料将移入童谣馆进行存档、展示。借助这个阵地,苍南还将吸引童谣人才,继续组织收集完整的传统童谣文本,及时更新各类方言童谣数据库,保持童谣数据库的动态更新,使这里成为童谣这一民间文化“基因库”。

  结合“中国童谣文化之乡”这张金名片,苍南将加强童谣文化的推广和展示,扩大童谣的公众教化、乡情维系等效应。他们将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新机制,把传承苍南童谣与学科教学相互渗透,让学生深入理解童谣蕴含的丰富内涵,吸收先辈们独特的智慧;举办形式多样的童谣主题活动,加强各年龄段的互动,增强在外游子与家乡的情感维系,进一步激扬新生代温州人精神;计划推出童谣研学基地,定期召开童谣研讨会,组织举办国家级童谣主题论坛,深入研究童谣所涉及的民间文学、民俗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层面的学科,构建童谣研究体系,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文研究提供新的途径;同时,开展童谣文艺创作,创编童谣相关的文学、音乐、视频、游戏、舞蹈等形式作品,全面培育苍南童谣文化IP,让童谣在新时期绽放新光芒、引领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