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高质量推进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
公平与质量是教育的两大发展主题,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兜底工程”,乡村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2017年以来,温州率先启动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连续两年将其列为重点项目,致力打造乡村学校发展的区域样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对照人民群众对好学校的期待,对照教育优质均衡目标,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2019年9月以来,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笔者带队赴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较多的永嘉县、瑞安市、乐清市开展实地调研,与校长、老师座谈,及时发现分析困难问题,研究“小而优”学校未来图景,努力推进乡村“小而优”学校高质量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笔者认为,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校网布局、办学环境、师资建设、育人质量、课程建设、结对帮扶等方面的问题,还须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聚焦“小而美”,在改善办学环境上持续发力。推进布局优化,进一步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对明确保留的学校持续加大投入、重点打造、全力培育,着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配备标准教室,满足“未来学校”和小班化教学需要,全面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硬件落差。加强环境美化,深度挖掘乡土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抓好文化浸润融合互通,着力建设既有乡村韵味又有现代气息、未来特质的乡村现代化学校样式。建设校园文化,加强理念引导,围绕“小而美”深入研究、深入思考,满足全方位、现代化育人的需要,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功能育人、融合育人,让农村的孩子不“农村”。
二是聚焦“小而精”,在提升办学内涵上持续发力。实施“集团+”行动,持续打造乡村“小而优”学校区域联盟平台,努力推动所有农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确保明年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实施“互联网+”行动,深入开展乡村学校优质资源推送计划,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在线答疑平台等全覆盖建设,帮助乡村学校跃上“云端”、切入信息化“快车道”。实施“帮扶+”行动,加强财力保障,进一步完善经费倾斜机制,落实公用经费补助政策;推进“1对1”帮扶,常态化开展集中培训和交流展示活动,进一步提振办学信心;健全关爱机制,加强对乡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儿童的人文关爱。
三是聚焦“小而特”,在提高育人质量上持续发力。坚持常规与特色相统一,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落实教学新常规,拓展“1+5”特色项目,支持学校深入构建红色文化、山水田园、STEAM等项目化课程体系,到2021年,着力打造市县两级乡村“小而优”示范校50所、县级达标校50所。坚持减负与提质相统一,强化大数据支撑,推进以合作学习为重点的小班化教学,优化课堂环节,推进精准教学,深化作业改革和评价变革,进一步落实“减负提质”“五育”并举的要求。坚持项目突破与整体优化相统一,以项目为载体,把项目培育与育人目标、课堂变革有机结合,有效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所有乡村小规模学校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是聚焦“小而专”,在建设师资队伍上持续发力。以打造“教育家型”校长队伍为目标,全方位优化乡村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引导乡村校长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持续引领乡村学校发展。以建设“德才双优”型教师为要求,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力选树宣传一批像陈莹丽、陈小龙、李送国这样的乡村最美教师和优秀校长;优化乡村学校教师结构,配齐配强学科教师,拓展“五格四型三类”培训项目群,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以“教师关爱工程”为载体,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待遇、评职评优倾斜政策,让优秀教师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郑建海作者系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