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祖国,奋斗新时代——歌剧《五星红旗》试演侧记
朝霞染色,旭日蓬勃,国旗升起在校园的时刻。先辈来过,英雄走过,涤荡着,希望传薪火……2019年秋天,温州大学操场,开学升国旗仪式后,学生合唱《我的青春中国》。国旗升起的时刻,激情涌动,内心澎湃!昨晚,一幕《国旗颂》拉开温州原创四幕歌剧《五星红旗》第二场试演的序幕。温州人的家国情怀,涤荡,不息。
本土演员倾力打造
五个时空,将人物故事与国旗进行形象关联,记录了曾联松的五种情怀。从2019年温州大学开始到1935年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1941年白色恐怖时期重庆地下党秘密情报工作、1945年抗日战争末期参加抵抗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上海设计国旗的故事,最后再回到当代,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串起了令人动容的故事。“希望你为我绘一幅画”、“那是我心中的启明”等唱段,以及“一个五角星”和“美丽的红霞”等符号,将曾联松的人生经历赋予鲜活的意象元素,在尊重历史真实基础上使其设计国旗的初衷、缘由、动力和意义予以充分合理诠释,将主人公的情感抉择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将温州“敢为人先”的气魄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彰显一种平凡中的伟大与非凡。
作品融合了欧洲歌剧与中国民族歌剧的特点,以咏叹调为支点,宣叙调为链条,合唱、重唱作为穿插,并适当运用念白的形式,既能突出歌剧艺术的特点,又能兼顾观众的审美需要,努力做到歌剧“好看,好听”。歌剧以曾联松的咏叹调《七尺男儿一腔热血》《寻找玛西》《我像只离群的孤雁》《等待最后的时刻》《这是我心中的启明》作为情感支撑点,以各种形式的重唱作为推动力,以黄大明、项佩瑜的咏叹调作为辅助,在其中穿插运用宣叙调、合唱、器乐等艺术形式将其进行有机连接,逐渐将音乐与戏剧推向高潮。歌剧最后以辉煌的大合唱《五星红旗》收尾,努力实现原创歌剧《五星红旗》创作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音乐与戏剧的多重融合。
该歌剧拥有两套演员班底,包括出演曾联松的陈波、朱瑶和出演项佩瑜的施丽君、祝海燕在内,共17位主要演员。他们之中,有温州知名歌唱家,也有温州的音乐教师,几乎全部没有歌剧表演经验,可谓全员‘零基础起训’。这既是看点,也是难点。
“作为温州本土的演员,能够出演这样一部大戏,太幸运、太自豪了!”这是出演该剧的17位温州演员的共同感受。从今年八月中旬开始,每一位主演都推掉了自己手头所有的工作,全心投入每天近12个小时马不停蹄的脱产排练。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要唱、要说、还要演,但我们都是‘零基础’,于是刚开始排练那会儿,大家都紧紧绷着一根弦,不停去记踩点、走位及跟其他演员的配合,一天下来,累的不只是身体,脑力更是严重透支”,进组排练之前,施丽君从未想到演一部歌剧会这么累。
演员倾力出演,观众拍手叫好。“震撼,太震撼了!正值国庆期间,人人都为祖国庆生,这部剧非常应景。”歌剧结束后,市民金晋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歌剧不仅编得好,演员也演得好,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中国人骨子里的顽强都被一一刻画。”
红色题材正当其时
歌剧《五星红旗》顺利诞生的幕后,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精益求精的执着与追求。该歌剧的创作邀约曾让王湖泉万分矛盾:“虽然我内心对参与这样一部戏渴望已久,但当时九十多岁的岳父正在弥留之际,我一旦离开,很可能就见不上他最后一面了。”踌躇之时,是他的岳母劝慰他:“这里有我们,你放心去温州导《五星红旗》吧!”在温创排的几个月里,王湖泉的手机每天都会收到一张由妻子发来的岳父照片,“她告诉我父亲安好,让我可安心把戏导好”。
“我和王湖泉一样,作为生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有着挥不去的红色情节,红色题材一直是我们的创作首选。”当国家一级作曲朱嘉禾教授接到歌剧《五星红旗》的作曲邀请时,他几乎是一口应承下来。《五星红旗》是温州60年来创排的首部歌剧,为了提高温州人对这部原创歌剧的接受度,朱嘉禾特意在作曲中融入了温州乡土音乐元素。“我曾经在电视剧《温州两家人》中听到过一段旋律,来温后我才知道原曲是一首温州民谣,叫做《叮叮当》。”朱嘉禾对《叮叮当》进行了改写扩展,融入到了剧中歌曲《请你为我绘一幅画》里。
就在演出前最后彩排期间,人们还经常看到一位老先生背着一个沉重的背包,徘徊在剧院演出厅中,那是正在彩排现场的各个角落试听声效的朱嘉禾。他沉重的背包里,装着他平日作曲的相关设备,一旦发现哪个方位收听到的乐声存在瑕疵,他就在现场作修改调整,保证演出能够完美进行。
“温州人设计了五星红旗,歌剧《五星红旗》理应诞生在温州。”该剧导演、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王湖泉认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温州创排歌剧《五星红旗》正当其时,且富有远见。“一部弘扬主旋律、正能量,能够带观众回溯革命激情与红色记忆,唤起当代青年担当作为的艺术作品,正是当下所需要的。”在他眼里,歌剧《五星红旗》正是一部被这个时代所需的作品。华晓露 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