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
一、温州民营经济在40年改革开放史上的重要意义
温州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和无限创造力的城市。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拓荒者,是市场经济的探路者。温州人是一群“给点阳光就灿烂”“撒点雨露就成长”的特殊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永立时代潮头,大力发扬“吃苦耐劳、敢为天先”的精神,40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创造出名扬天下的“温州模式”,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温州传奇,在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粗略统计,温州创造诸多的“全国第一”,比如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第一个专业市场、第一座农民城——龙港农民城、第一个购买航空经营权、第一个实行金融浮动利率改革、第一个成立民间异地商会、第一个跨国农业公司、第一个建设境外中华商城、第一座集资建造的机场——龙湾国际机场、第一条集资修建的中国超长公路桥——温州大桥、第一条集资修建的中国股份合资铁路——金温铁路、第一个实行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0年来,温州人积极扮演“探路者”、“拓荒者”、“试验者”、“领跑者”的角色,缔造了温州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经济奇迹。今天,在温州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的99.5%,民营经济对GDP和税收和出口的贡献超过80%,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92%。
以前,各类新闻媒体对温州人创造的事迹曾经做过的报道,我就不再重复。这里仅仅给大家重温在全国企业家当中广泛流传的温州创业者的几句话,第一句是温州商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第二句是“世界上只有鸟飞不到的地方,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第三句是“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想尽千方百计”;第四句是“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在经商;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去开拓”。这些话,充分反映和概括温州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的创业创新创富的精神,也成为激励我国民营企业家勇于开拓拼搏的精神财富。
二、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痛点、难点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砥砺奋进的40年,也是民营经济大发展的40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民营经济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可以用“56789”来表示,即: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毋庸置疑,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民营经济,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强国的经济、富民的经济、创新的经济、活力的经济、开放的经济和担当的经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那里的就业就比较充分,那里的市场发育程度就比较成熟,那里的经济就充满生机活力,人民生活就比较富裕,社会就和谐稳定。
但是,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各类企业都反映存在着不同的痛点和难点。
(一)市场需求不足的痛点
改革开放是在贫困落后的基础上开始的。那时候物资条件极其匮乏,吃饭凭粮票,穿衣要布票,连买一包香烟也要烟票,整个社会都要凭证购物,完全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百姓经商办企业。那时,市场空间巨大,投资机会很多,做企业相对容易,产品销路不愁。例如在温州,几乎村村都在办企业,家家都有小作坊,有的村子多达一百家企业。
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平均保持9.8%的速度发展,很快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大国。GDP年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增长227倍,占全球的比重的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据中国社科院相关资料显示,现在全球500种工业品中,我国有221种产品产量位居第一,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都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今天,我国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齐全、丰富多样,很多产业和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大,和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过去短缺经济年代走到了过剩经济年代,完全变成了买方市场。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就会感到发展空间越来越窄,产品越来越难卖,竞争力越来越小,甚至有的企业感到“几乎支撑不下去了”。
(二)生产要素成本上涨过快的痛点
今天民营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物流、能源、原材料、商铺租金等,由过去的廉价获取到现在的高企不下。过去多数民营企业大多从事传统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企业凭借着人口红利、廉价的土地、能源原材料等,很快把企业发展起来。
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明显弱化,这种优势今天已经逐步丧失。比如,企业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加上员工各项保险费用的增加,用工成本呈叠加式攀升。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这几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劳动力成本较2005年上升了5倍,企业“五险一金”占到了职工工资的40%左右。
近几年来,各地连续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从2011年到2018年8月,全国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8年平均增幅为14.8%,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人力成本的上涨使许多企业很难承受。明年社保改为向税务部门缴纳后,由于过去不少民营企业是按最低标准缴纳的,改为按实际工资收入缴纳,企业社保负担将会增加。另外,我国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2倍,占GDP的16%。企业在物流、电价、天然气等方面也承担着较高的成本,多数地区每度电价均在0.6元以上,和一些国家相差近50%。
据工信部公布的数字显示, 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高达85.85元。比如,上海商业企业的租金、人工、水电、物流等经营成本持续上涨,目前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分别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销售毛利几乎没有增加,这是导致一大批民营企业企业关闭门店的原因之一。
(三)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
当前,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问题。上个月,我随全国政协到湖北、湖南开展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的调研,有一个市级银行给我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贷款主要投放给国有企业的资金量占到85%,民营企业仅占15%,而且大部分都给了大中型的民营企业,民营小微企业几乎贷不到款。
民营企业即使从商业银行获得银行贷款的利率,一般都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加上担保费、审计费、工商查询费等,利率都在12-15%左右,有的甚至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四倍。有的商业银行实行存贷款挂钩、提前扣除利息、搭售相关理财产品等,小微企业的贷款,处于“融不到、用不起”的两难之中。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小微工业企业发生民间借款的平均月利率为1.55%,年化利率约为18.55%。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些银行对民营企业采用断贷、抽贷、惜贷的办法,导致一些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造成倒闭或破产。
(四)企业税费负担重的痛点
这几年,尽管国家十分重视企业税费负担问题,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以缓解,但总体改善状况不明显。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企业税费负担较重。在一项调查中,对于当前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有超过80.5%的企业家认为“很重”或“较重”,15.6%认为“一般”。据统计,向企业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部门就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企业缴纳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维护费附加、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水利建设专项基金化事业建设费、工商管理费、工会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消防费、个体劳动者协会会费、私营企业协会会费等11大项。2017年“两会”期间,浙江著名企业家、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反映,一年要向各级政府交纳500多种费,2016年交了4500万。(财政部经过全面核查,最后认定娃哈哈的缴费项目为212项)
(五)少数官员不作为的痛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理顺,我国的政商关系总体上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但党的十八大以前,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行业、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着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不健康不正常的政商关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严厉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和不法商人,官商勾结现象有所收敛,但同时又出现了谈商色变、为官不为的新问题。
在一些党政干部中出现了不敢担当、不愿与企业家联系交往的现象,有些地方从过去的“勾肩搭背”变成了现在的“背对着背”。存在宁可跟企业家“不亲”也不能让别人怀疑和企业家“不清”。有的党政干部见到企业家“躲着走”,采取“不接电话、不批文件、不办事情”等“三不”原则。有的党政干部对企业家采取“软拒绝”,见了企业家满脸堆笑、客客气气,但就是不拍板、不办事。有的党政干部办事“踢皮球”、打“太极拳”,推诿扯皮,为了避责而不作为。很多企业反映,当前不作为不敢为不会为现象突出主要有:患上反腐恐惧症、谈商色变不作为;以权寻租恶习未改,仍然无利不起早而不作为;怕担责任、怕得罪人而不敢为;对新领域新知识不熟悉、不了解,有心无力不会为。办事难办事繁依然突出,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家认为“办事难、办事繁,企业受束缚仍然突出”的比例高达59.5%,居政商关系主要问题的首位。
(六)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痛点
产权是公民、法人等主体最为重要的一项权利,对于人身安全以及财产权的保护,是民营企业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比如,一直以来都存在的一些民营企业家移民带走资金的现象,忧虑自己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是其中的一大原因。前些年,不少民营企业家对人身财产安全十分忧虑,弥漫着一种“小富即安、大富难安”情绪。他们反映:“不挣钱心慌,挣钱也心慌,钱挣得越多心越慌”。之所以造成民营企业家这种“心慌”和“难安”,主要是他们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民营企业“第一桶金”的争论、反腐过程中的民企负面内容、社会中的“仇富”现象等引发的各种声音,始终不绝于耳,这些对民营企业家很容易造成困惑、迷茫和疑虑。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所有制歧视根深蒂固,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营经济,认为民营企业家都有“原罪” 。
一些新闻媒体对民营企业经常做不实的报道,在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也有许多故意抹黑民营企业家和随意放大民营企业中少数违法乱纪问题的现象,几乎把民营企业家都写成反面形象,看不到民营企业家遵纪守法、创业创新、劳动致富的正面形象。民营企业家反映说:“现在打开电视,只要有涉黄、涉黑、涉毒内容的,里面的主角全是民营企业家,搞得企业家一个个灰头土脸。”长期的负面渲染,在社会上对民营企业家形成了一种偏见:民营企业家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在去监狱的路上。
(七)所有制歧视的痛点
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已经实现了“非禁即入”。但是在市场环境方面,由于所有制的歧视,民营企业享受不到公平待遇,在实践中相关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民营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在政策待遇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公平。
尽管有些产业领域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不准民营投资经营,但由于存在各种显性和隐形壁垒,“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十分普遍,民营资本往往难以进入或者难以充分进入。据统计,有许多个行业对民营资本的投资存在隐形障碍,尤其是在电力、水利设施、铁路、港口、城市及农村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电信、石油、军工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产业准入壁垒较高。在准入门槛上,对企业资质、业绩和注册资本的要求严格,为民营资本设置了“进入壁垒”。可以说,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着市场准入限制,仍然受所有制的歧视和偏见,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各种生产要素获取和进入垄断领域等方面,不能得到一视同仁和平等对待。这种行业垄断或地区垄断使得民营企业不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极大地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八)“新官不理旧账”的痛点
有些地方政府在招商过程中,采取“恶婆婆娶媳妇”的做法,先是开门迎客,后是关门打狗。在客商来了以后,政府频频以各种名义向其乱收费或个人索拿卡要等,不给好处不办事,甚至制造种种障碍。有的地方政府新官不理旧账,上一届政府签好的协议和项目,换一届领导就不认了,不讲信用、不守法规,对此前所做承诺出尔反尔,“翻脸比翻书”还快,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企业家反映“不怕天不怕地,就怕今天换市长明天换书记”。一旦企业家感受到其生存空间变小,对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失去信心,民间投资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九)转型升级带来的痛点
我国的民营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不少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许多传统企业自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工艺的开发和转化应用,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不断提高装备、产品、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形成传统产业的新优势,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但是,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相当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当前,许多民营企业存在在“不转型升级会等死,转不好就会找死”的问题。
(十)环境硬约束带来的痛点
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造成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越来越成为稀缺的产品,环境治理与企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老百姓“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成为全国人民的期盼。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将都要过好环保这一难关。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政治任务、民心工程,也是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统一的重要途径。在一些地方在进行环境保护督查时,有的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损失和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目前民营企业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2017年,全国工商联向全国27个省区市发放5000份调查问卷,反映去年利润在5%以下的企业达50%,5%-10%利润的只有三分之一。
简单一句话,就是当前一部分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缺乏稳定的发展预期,具体说就是民营企业家存在“三心”问题:一是对发展缺乏信心;二是对产权保护不放心;三是对搞实体经济不专心。这“三心”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和预期,直接关系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广大民营企业家存在着许多焦虑、彷徨、困惑、苦恼和迷茫,我们有必要加以引导,正确认定形势,坚定发展信心。
当前,民营企业存在的“十大痛点”,说明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说明今天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也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别是要认识新常态、把握新理念,抓住新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坚持走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
三、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是怎么认识和把握、认识到位、把握好就能把挑战变为机遇。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前行的态势没有变。我国仍然是全球投资机会最好的国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施展才华面临的空间更加广阔、机遇更加充分、前景更加美好。
在对待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从来没有动摇。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前不久,网上流传着所谓的“民营企业协助公有制经济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可以离场了”的论调,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对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国庆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明确指出,从改革开放开始,我们党就始终关心支持民营企业,我们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对这一点,民营企业家要进一步增强信心,我们要为民营企业营造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党的方针政策是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民营企业也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抓住主业,心无旁骛,力争做出更多的一流产品,发展一流产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作出新贡献。总书记的讲话在关键的时候一锤定音、力拔千钧,给民营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送来了定心丸。
40年改革大潮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伟大祖国山河巨变,沧海桑田,由“站起来”跨进“富起来”再迈向“强起来”。40年,民营经济勇立潮头,击水冲浪,留下了波澜壮阔的历程,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壮丽诗篇。
生逢盛世,时遇改革。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民营企业家,又是一次人生转折的历史机遇。这个时代的梦想是“复兴梦”“强国梦”,是一个充满无限机会、无限可能、无限成功和无限梦想的新时代。历史的契机,正等待创业者、奋进者、搏击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蓝图已经绘就,迈上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国广大民营企业家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奋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成为无愧于时代的企业家。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本文为作者2018年10月18日在温州举办的首届新时代“两个健康”论坛上的发言内容,本刊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