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大背景下 新生代企业家如何有新作为
时下,全国上下兴起了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发展的热潮,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温州率全国之先获批并启动“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温州市委市政府聚焦民营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对焦民营企业发展痛点与难点,陆续出台“1个”实施意见、“80条”落实举措,为民营企业健康蓬勃发展提供政策指引,在温的企业家可谓是遇上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期。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温州民营企业正步入老一辈与新一代交接的重要时间节点。在这波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也涌动着温州民营企业新生代的身影,他们正登上历史舞台,或是接棒父辈企业,或是以另一种姿态开创新事业,他们的成长影响着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既然是成长,就会遭遇成长的“烦恼”,相较于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轰轰烈烈,新生代民企发展依然面临许多共性问题与挑战,正成为新生代民企施展身手、踏浪前行的掣肘,亟待破题解决。
一、温州城市、产业、人口红利有所消退。近年来,温州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框架逐渐拉大,中心城区首位度较以往显著提升,但城市能级的提升,并未同步体现在城市人口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净流入上,人口总数量不升反降,高端人才数量增长缓慢。相较于杭州、宁波、绍兴、台州、金华等周边城市制造业、服务业、互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温州产业的“虹吸效应”在比竞中有所减弱。随着温州融入“浙江1小时交通圈”,温州和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联系、交往更加频繁紧密,但“副作用”或许也会日益凸显,大城市对人才、资金、优势产业等的吸附能力来的更加猛烈。根据温州波普研究院的一组数据显示,超过三成的温州户籍人口在外地工作生活,特别是流向杭州和宁波的温籍用户,平均年龄分别只有34.3岁和34岁,可见温州流失的是最宝贵的年轻人群体。
二、生活成本上扬导致引才、留才难。温州是个典型的人口输入型城市,“新温州人”占到四成,但根据市统计局最新披露的官方数据显示,温州的人口呈现净流出态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具体到温州当地民企职工来说,其大多数来自于外地外省,近年来特别是城市“大拆大整”之后,产业工人居住成本急剧升高,同时内地城市不断崛起,更多人愿意选择工资同档次、上班靠家近的工作。比如温州工厂一线工人年均薪资上涨10%-20%,有些企业数控车床编程一线员工月薪已达8000元,但流失率依然较高。另外专业性人才“缺口”大,温州新生代企业对于管理、技术、网络等岗位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区块链技术人才、新媒体运营等专业人才相对还比较匮乏。虽然有些企业依托温州本地大学、职业院校专门培养紧缺人才,但从力度上、数量上、质量上还远满足不了社会、企业所需。
三、老少代沟大成为二代顺利接班的掣肘。温州传统产业以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和泵阀等为主,传统产业的作业方式、工作模式与新生代的个人事业观、社会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化,目前温州民企真正实现顺利接班的尚属少数,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磨合过程中。温州民营企业二代接班有从小培养成年后接班、学成归来半路接班、抗拒接班等几种形式,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新生代选择互联网、科技、时尚、文化等新兴领域创业,以有别与老一辈的姿态开启人生事业路。究其原因,主要存在新老交替过程中对事业的观念理念理解差异、二代对企业转型挑战与接任信心不足、二代企业家缺少基层经验和实践锻炼等问题。有些二代接班的企业,第一代企业家卸任后掌控欲较强,还在运用“管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传统接班模式。
四、运营成本高企导致企业步履维艰。内外宏观环境风云变化,在全国上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原材料价格、设备升级、人员管理等各项成本的高涨,也要妥善处理市场基本面带来的同业竞争、产品价格调整、账期拉长、资金周转变慢等问题,需要在长周期内寻找“最佳资源配置方案”。具体而言,第一,“大拆大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短时间内客观上冲击了原有既定的产业配套秩序,比如许多铸造行业供应商拆迁搬离温州,导致下游相关企业相应做出采购调整,一定程度上失去价格优势。第二,行业协会作用不突出,缺乏统一提供行业信息共享和咨询的服务平台,特别是近年来温州对外扩大开放力度越来越大,但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企业和商会的力量不足,对外谈判的能力较弱、对外渠道的搭建不完善。第三,在推进产业升级过程中,产学研一体化对接不畅,企业与高校和政府三方产研合作常常由于后续政策、补贴没有落实到位导致最后不了了之。
对于新生代企业家而言,无论是接棒上一辈企业还是开创自己的事业,都任重而道远。尽早自立、奋发图强固然是根本,但也需要政府层面搭把手、推一把,要从顶层设计上统筹规划,提供精准的政府扶持与引导,让企业家在温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作为、贡献力量。
一要完善顶层系统设计,打造规模化、集聚力的产业平台。温州现在已经形成电气和鞋革两大千亿产业集群,以及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上百亿产业眼镜行业、旅游产业。去年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倍加重视打造产品平台,完善产业配套,让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建设成为撬动温州发展的支点。要统筹城市规划与产业平台建设共融关系,把产业平台建设融入到城市规划中来,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决策咨询作用,特别是在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的规划中,做好城市整体规划,并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聚焦温州地方特色,对标先进标杆,引导产业聚集平台建设。比如,借鉴福州市政府整合供应链完善、物流能力强、研发能力强等各有特色的餐饮企业抱团发展模式,打造属于温州的餐饮产业平台。
二要完善人才流通体系,培植引得来、留得住的人才环境。今年开春伊始,温州就给人才送去“开年大礼包”,在温州市创新创业人才奖励大会上,247位人才和14支团队获得总计1.3亿元的奖励资助,这是温州“人才新政40条”真金白银的重磅落地。关注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一线产业工人,解决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特别是要解决居住、就医和就学等后顾之忧。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安置房、廉租房建设力度,弥补市场中低需求房源的缺口,补齐城市最基本的“住”的短板。另外要对接温州产业开设更多接地气的大学课程、职业教育,多关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住房、补贴、资金扶持、岗位提供等方面加大马力,吸引在外地就读的温籍大学生和在温就读的外地大学生回到和留在温州工作。
三要完善扶持政策要素,构建真服务、真满意的创业高地。现在全省上下积极响应开展“三服务”活动,温州“三服务”行动计划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加上温州当地媒体宣传烘托、推波助澜,全社会形成关注企业、深入企业、服务企业的浓厚氛围,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具体的服务企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周期性,注重政策制定的连贯性,采取“新老划断”等措施,给予企业一定的缓冲期,切实落实政策初衷。要切忌“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比如在大型园区建设、重大项目招商落地中,前期承诺的内容要按约定兑付、负责到底,树立“诚信政府”和“服务政府”好形象。要适当加强企业参展组织与补贴,由政府或者相关第三方组织企业抱团参加展会,争取以更低成本获得更大展位资源。
金克强(作者系浙江预备役师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