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康养产业 培育经济引擎——关于促进发展温州老龄产业的建议
温州市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系统构建“五大发展生态”,如何充分利用温州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机遇,选择好同“五大发展生态”,尤其是要与构建动能强劲的经济生态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态关联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产业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老龄产业是一个针对“夕阳用户”,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并提高老百姓健康幸福指数,有力地促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面笔者从分析产业背景、发展现状、重要意义和比较优势等方面入手,提出温州发展老龄产业的战略方位和具体措施。
一、温州发展老龄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推动温州经济转型升级
温州的制造业以生活消费品为主,适合于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发展老龄产品制造业。温州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旅游和医疗等资源丰富,是一个非常宜养宜居的城市,适合于发展老龄服务业。老龄产业涉及到三次产业,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培育新兴产业,有利于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二)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促进温州人的产业资本回归
温州是国内著名的侨乡。在外温州人是温州发展的最大资源,我们要吸引“老一代”落叶归根,引进“新生代”创新创业。温州人有深厚的家乡情结,许多60后、70后的在外温州商人尤其是海外的华侨很想回乡养生养老,同时也希望子女回乡创新创业。老龄产业是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适合于温州发展和温商投资。通过发展老龄产业,可以进一步优化温州养生养老与创新创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在外温商及“新生代”回乡投资发展老龄产业。
(三)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温州引进留住各类优秀人才
要利用温州宜居宜业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将其打造成最适合养生养老与创新创业的城市。吸引更多的低龄老年高级专家尤其是在外的温籍高级专家来温州养生养老,同时利用他们的丰富知识、技术和经验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智力支持,还可以利用这些专家的创新团队、学生门徒及人际关系,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吸引商界老者尤其是温商来温州养生养老,同时有利于引进他们的子女进入温州老龄产业创新创业,切实解决老龄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
(四)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温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老龄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温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还可以改善温州养老养生的环境,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温州发展老龄产业的战略方位
(一)产业定位
随着家庭收入不断的增加,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消费能力也逐步上升,中高端消费市场将被企业看好,建议产业主要针对55—60周岁准老年人和60周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准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中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力度,促进企业合作、产业产城融合和医养康养结合,打造一个产业与事业高度协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由大企业、大集团引领,专、精、特、新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康养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
(二)发展路径
温州要突破传统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中低端产业锁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寻找基于自身优势的市场细分化、差异化和产业协同性、融合性的发展新路子。
1、寻找发展新路径。明确产业发展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扶持典型示范企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把握关键环节。一是明确产业发展导向。要把老龄产业作为温州的主导产业并纳入到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框架体系和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要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健全扶持政策体系,弘扬传统孝道文化,进一步改善老龄产业发展的软环境;要加大产业发展平台、人才队伍、城市基础设施和老龄产业配套设施等方面建设的投入,进一步优化老龄产业发展的硬环境。三是扶持典型示范企业。虽然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温州还处于产业的导入期,学界、商界、政界研究不多,认识不足,同时在温州缺少成功可示范的案例,企业投资老龄产业的信心不足、决心不大。需要合力扶持一批产业融合型、资源整合型、平台支撑型、医养结合型、专业服务型的示范企业,引领带动老龄产业发展。四是培育康养产业集群。支持企业投资老龄产业,大力发展老龄产品制造业、老龄健康服务业、老龄休闲旅游业、老龄住宅地产业和老龄金融服务业,打造一批各具优势特色的康养产业集群。
(三)产业方向
1、老龄产品制造业
充分利用温州制造业基础扎实,特别是同人们生活需求相关的产业优势,增加研发和技改的投入,加强品牌和渠道的建设,开发高附加值的适老产品。
(1)老年食品。要充分利用温州乃至丽水、闽东等周边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农林渔业资源,打造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发容易嚼烂、消化吸收的泥状、浆状、糊状等适合于老年人的普通食品,开发具有保健养生、调理机能作用的食用药用菌、海洋生物、维生素等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形成一条从研发、种养殖、深加工、市场营销、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2)老年用品。要充分利用温州制造业的扎实基础,尤其是同人们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优势,拓展延伸到老龄产业的产品细分市场。一是开发老年生活用品。利用鞋革、服装、纽扣拉链等产业优势,开发适合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审美情趣,集舒适性、保健性和安全保护性等功能的老年服装鞋帽产品。如利用中医理论、脚踝生物力学、新材料等多学科融合开发预防或减缓老年病的功能鞋,又如具有渗尿功能或带护垫的老年人内裤和镶有带装饰性的反光条外套等等。利用智能电器电子、教玩具、眼镜等产业优势,开发具有安全性、趣味性、舒适性、操控性功能的高新技术产品。如老年护理机器人、隔代互动益智玩具、自动变焦智能眼镜、带测血压戒指、报警呼叫装置等等。二是开发老年康复辅助产品。利用智能电器电子、汽车零部件、家具、五金制品等产业优势,开发能够增强老年人生活情趣,加强自我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各类康复辅助产品。三是开发老年保健用品。要利用温州医科大学的优势,开发老年医疗器械用品、护理用品、医药用品、可穿带设备等。四是开发老年文化休闲用品。
2、老龄健康服务业
老龄健康服务业是老龄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老龄健康业和老龄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1)老年健康业。老年健康产业是指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健康的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或间接的生产体系,是一种专门满足老年人健康需要的新产业。温州老年人特别注重保健养生,在外温州人喜欢回乡养生养老,市场需求很大。要利用温州医科大学、温州护士学校等教育资源,“两提升、双下沉”医疗体制改革,民营资本雄厚的优势,加强院企合作、医养结合,创新老年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健康产业,尤其是同中医药相结合健康养老养生服务业,大力发展老年医疗卫生和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心理咨询以及临终关怀服务业。
(2)老年服务业。由于温州人的子女在外经商就业的多,独生子女家庭多,而老年人又喜欢在老家养老,子女难以照顾在家的老年人生活,需要委托专业的机构提供服务。企业可以投资创办为老年人提供营养配餐餐饮、日间照料、生活护理、精神慰藉、出行陪护、代购代缴费、政策法律咨询等方面专业性或综合性的服务机构;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发集跌倒报警、关爱服务、医疗保健、精准定位、范围预警、关爱电话一键求救、防丢失、远程监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人健康安全智慧管理服务平台。
3、老龄休闲旅游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收入和养老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一个潜在巨大的老年旅游消费市场。瞄准“银发游客”,这是一个值得开发的市场。建议充分利用温州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中国长寿之乡、高山温泉、秀丽山川、特色民宿和农家乐等资源优势,重点针对准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的旅游服务需求,开发养生保健游、候鸟式养老游、孝心游、金婚纪念游、乡村追思游、休闲度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同时开展健康养生、体育健身、宗孝文化以及低龄老年人的“帮儿带孙”等老年教育项目,加强教育与旅游的融合,并把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孝道文化贯穿于老龄旅游产业链的始终,形成温州特色的老龄旅游产业。
4、老龄住宅地产业
温州家庭富有,孝道文化浓厚,老年人注重居住生活品质,还有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多,家乡情结深,大都希望回乡安度晚年,开发适合温州老年人居住的中高档住宅及社区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建议各县(市、区)要利用当前“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美丽乡村建设有利时机,结合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旅游项目开发科学合理地规划老年住宅地产业,同时要研究老龄住宅的适老化设计、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开发建设具有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餐饮服务体系等功能的老年公寓;建设以孝心为主题的两代人既共同居住在一起,又各自独立居住形态的邻居型老少居;以华侨为主题的具有中西文化融合型的高档养老养生社区;以养生为主题的集养生保健、养生教育、健康管理等方面于一体的高档养老养生社区;以引进人才为主题的集聚老年高级专家养生养老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高档“养创型”社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把整村改造成具有乡愁记忆、人文情怀的养老养生社区等等,促进老龄住宅地产业向多层次、个性化方向发展。
5、老龄金融服务业
温州人金融意识和运作能力比较强,老年人的房产和储蓄存款比较多,如何利用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激活这个“老年金库”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和开发的“项目”。在充分了解温州老年人传统理财思维习惯的基础上,用现代的理财理念来引导老年人,增加老年人的科学理财意识和方法,探索开发适合于温州老年人需求的证券、基金、信托、房地产类金融产品。
6、老龄智慧康养产业
老龄产业是针对老年人要求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建议借助市委提出的建设时尚智城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温州的有利条件发展康养产业。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养生养老服务机构,整合老龄住宅地产业和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中医药资源,发展智慧康养社区;要深入研究国家老龄产业发展政策,争取列入全国医养结合(中医药养生)示范基地建设,发展智慧康养生活圈,同时带动老龄产品制造业、健康服务业、休闲旅游业、住宅地产业、绿色有机农业和特色小镇的发展。
三、温州发展老龄产业的具体措施
(一)整合两种要素,增强发展老龄产业的支撑
1、整合土地、资金等常规要素,加快老龄产业发展步伐。一是挖掘产业承载空间。要充分利用“大拆大整”腾退出的空间,以及正在谋划“大建大美”蓝图的有利时机,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老龄产业,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景区、社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功能,重点要抓好拆后土地、低效土地的开发利用,加大工业园区的“退二进三”、“退二优二”的力度;大力支持企业进行零土地技改等方面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农房置换,整村改造的新机制、新模式,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浙江试点“坡地村镇”的政策,进一步加大海涂围垦、耕地垦造、“旱改水”的力度,增加产业建设用地指标,支持老龄产业发展。二是加大投融资力度。整合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建立老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引进或创办各类风险投资公司,引导银行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主动瞄准国内外从事老龄产业的大企业大集团,全力以赴引进一批能引领带动老龄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引导温州民间资本以及当前旧城旧村改造货币安置这笔可观多余资金投资老龄产业,同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老年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政企合力推动老龄产业发展。
2、集聚技术、人才、信息等战略要素,提升老龄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建立产业创新载体。产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企业及“新生代”参观国际性老龄产业展览会,考察国内外尤其是日美的老龄产业组织、典型老龄产业园区和先进企业;邀请国内外从事老龄产业研究的知名专家给温州的企业及政府部门作专题讲座,帮助政府理清发展思路,指导企业发展老龄产业。通过中国老龄产业研究中心、老龄产业协会收集一批从事老龄产业研究的专家信息;通过国家外专局物色一批日美等国家从事老龄产业的“夕阳红志愿服务”专家,建立老龄产业发展智库,为企业、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同科研院校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引进培育产业人才。利用温州一流的养生养老环境,加强同科研院校的“退协”合作,吸引一批低龄老年高级专家来温州养生养老的同时,也可以为温州发展老龄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利用老年专家的人格魅力、人脉资源吸引集聚一批中青年高端人才;利用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肯恩大学等高校和浙南科技城、大企业大集团等平台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加强对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的老年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同老龄产业发展相关的学科建设,培养一批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老年服务的优秀人才;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和投入力度,培养一批技能型的生产、服务人才,不断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老龄产业人才队伍素质,切实解决老龄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问题。加大小微企业创业园、众创空间、大学生和留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力度,为人才尤其是企业的“新生代”投身老龄产业提供平台,留住优秀人才。
(二)完善三大政策,强化发展老龄产业的保障
1、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老龄产业分布在一、二、三次产业中,涉及面很广,不仅同产业发展有关,还关系到养老事业发展,既具有产业的营利性,又具有社会事业的福利性,涉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多项指标体系,是一个以满足老年群体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体系。由于温州老龄产业发展滞后,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国内外老龄产业发展情况缺乏全面、系统、深层次的调研。因此要委托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等相关的专业机构,在深入调研温州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现状等方面的基础上,结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及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养老事业的专项规划,编制温州“多规合一”的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邀请相关专家、政府部门、企业对规划进行科学论证,使规划更加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以指导政府、企业更好地发展老龄产业。
2、整合产业扶持政策。老龄产业是三次产业的综合体和社会事业的关联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虽然现在三次产业和老年服务业均有各自的政策,如果把老龄产业定位为温州的主导产业,而目前老龄产业还处在导入期,现有的单一政策却难以有效地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到老龄产业的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借鉴他们推动老龄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尤其是产业扶持政策。再根据温州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及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效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建设老龄产业承载平台和创新平台以及政府购买老年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老龄产业是一个具有带动性、综合性强,附加值、经济社会效益高的税源性产业,地价要享受工业用地的优惠政策,同时还要落实好国家、省有关老龄产业、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老龄产业发展。
3、制定产业行动计划。要落实好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需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的承载平台、人才基地、创新载体等支撑体系以及领军企业、高成长性企业、老年服务示范工程等方面的专项行动计划,同时要将计划任务纳入到年度考核目标,以更加有效地推动老龄产业发展。
(三)创建三层品牌,提高发展老龄产业的水平
1、打造区域品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温州城市宜居宜养宜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优化养生养老环境,把温州打造成最适合养生养老的区域性品牌。
2、建设行业品牌。进一步优化老龄产业的发展环境,健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全产业链条,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产业与产业、产业与事业、产业与城市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温州老龄产业的竞争力。加强同国家行业标委会、行业协会的合作,参与制定国家老龄产业标准,增强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企业知名品牌,积极创建国家、省老龄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质量诚信管理示范区,加大政企联合宣传行业品牌的力度,进一步提高温州老龄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扶持企业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加大品牌投入,不断丰富品牌内涵,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老核心技术,提高企业品牌的支撑力;实施品牌延伸战略,引导企业借助于现有知名品牌的优势,拓展到相关的老龄产业;积极实施老字号品牌进入老龄产业的战略,满足老年消费者对过去恋怀或美好生活向往与回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孝心、爱心融入到企业使命和战略,培育一批从事老龄产业的企业知名品牌。
(四)扶持四类典范,提振发展老龄产业的信心
1、建设老龄产业示范园区。要选择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较大的产业承载空间,较好的老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园区,实行“一园一策”,集中集成要素资源,提升园区功能,健全产业支撑体系,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在现有的相关产业中,支持发展一批延伸到老龄产业的拓展型企业,引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扶持一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健全园区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性老龄产业示范园区;实施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战略,促进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健康服务业、旅游业、用品食品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老龄产业与美丽乡村、健康养生小镇无缝对接,建设产业、产城高度融合的综合性老龄产业示范园区;深入研究《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通知》等文件精神,努力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老龄委等单位的支持,在温州布局国际老年友好城市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或康养特色小(城)镇,创新老龄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引领全市老龄产业园区建设,支撑老龄产业发展。
2、搭建网络服务示范平台。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数、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及需求特点,发展一批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文化休闲、金融保险以及生活照料、营养配餐、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智慧康养综合服务示范平台;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实施精准招商战略,引进从事老龄产业尤其是“医养”、“险养”结合的大企业大集团,利用大企业大集团整合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和老龄产品制造业、健康服务业、休闲旅游业、住宅地产业、金融服务业中的相关企业,培育成为网络平台整合型的示范性大企业;引导扶持企业尤其是“新生代”企业家投资一批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网络服务示范平台,利用示范平台来引领辐射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3、实施老龄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新的产权模式,尤其是混合所有制和PPP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项目;要创新政策措施,引导在温州从事老龄产业的大企业联合投资建设中高端养生养老服务项目,吸引低龄的老年高级专家来温养生养老,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同老龄产业相关的一、二、三次产业和产业与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之间的融合,扶持一批产业融合型的老龄产业化示范项目;引进重大老龄产业化项目,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项目和相关联的横向老龄产业项目,开发建设一批平台整合型的老龄产业化示范项目,提振企业投资发展老龄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4、培育行业典型示范企业。要出台培育老龄产业领军企业的扶持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对老龄产业研发、技改的投入力度,深化产学研用的合作,培育一批从事老龄产品制造业、健康服务业、休闲旅游业、住宅地产业、金融服务业的领军型企业;引导从事老龄产业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资本整合型企业;进一步推动“两化”融合,支持企业推行智能制造或服务,扶持一批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进一步加大浙南科技城、小微企业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平台的建设力度,支持企业尤其是“新生代”从事老龄产业创新创业,扶持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高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引领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傅朝宗(作者系永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