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众筹”托起崭新文化礼堂 “村晚”节目连省里专家都点赞
“王廷宣十万,包奕培一万,刘日庆五百,赵汉平一百……”在文成县珊溪镇新建村文化礼堂里,一块功德碑记录着数百村民“众筹”新建文化礼堂的故事。“文化礼堂能重新建起来,多亏村民慷慨解囊。”新建村村委会主任王邦甜提起重建文化礼堂一事充满自豪。
如今,这座建于5年前的文化礼堂,已成该村男女老少的同乐家园。每年这里的演出不下百场,这里的节目,就连省里送文化下乡的专家看了都连说:“太‘整’了。”
村民众筹百余万,重新建起文化礼堂
新建村的文化礼堂始建于1981年,2009年因年久失修突然倒塌。对于文化礼堂的去留,当时有过一番争论,有人曾提议将其所在地块卖掉。因为文化礼堂旧址占地1000多平方米,位于村里最繁华地段。按照当时估价,同类地段一间地基价值20多万元。1000多平方米,相当于几十间地基,可以卖几百万元,对村里来说是笔很大的收入。
“文化礼堂不能卖,我们可以重新建起来。”王邦甜说,2011年他在义乌经商,文化礼堂的牵头人王志光找他帮忙筹钱,他一口答应。在拿到相关审批手续后,他号召在义乌经商的同村人捐款,大家共捐了38万元,其中他自己捐了5万元,他的侄子王廷宣捐了10万元。
有了这笔启动资金,王志光吃了定心丸。消息传开后,村民纷纷加入众筹重建礼堂,先后有200多名村民参与,筹集了近70万元。参与众筹的有在外经商的老板,也有在家务农的村民。八旬老人王子批平日里靠捡塑料瓶等谋生,为了能让文化礼堂重新建起来,捐出了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元。
有了重建基金,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要求,一座“二堂五廊七室一馆一墙”格局的崭新文化礼堂,于2012年6月在新建村拔地而起。
相约周日活动多,男女老少都可玩
礼堂建起来了,如何将其打造成村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从“建文化礼堂”向“育文化礼堂”转变?自接手文化礼堂的工作后,总干事王莲华便一直处于忙碌状态:礼堂活动一年不下百场,男女老少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活动,每天都有人来礼堂休闲娱乐。
82岁的刘化煊老人,是珊溪中学的退休老师,从2014年开始再一次站到了讲台前。与之前不同,这次的讲台设在新建村的文化礼堂,上课内容是教村里32名孩子拉二胡。
“我小的时候村里人人会拉二胡,但随着会拉二胡的老人一个个离去,村里的二胡声越来越少。”刘化煊老人说,再没人学,村里可能再也听不到二胡声了。
和刘化煊老人一样,王莲华也担心这项传统艺术在村里没人继承。但另一边却是村里的孩子缺乏娱乐活动。原来,由于大部分村民外出经商、工作,留守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2000名留守村民中,孩子占了六成。这些孩子大部分由祖辈照看,除了上学平时很少有课余的娱乐活动。
王莲华决定在文化礼堂办免费的二胡学习班,一来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娱乐活动,二来可以让村里保留这项传统的艺术。没想到效果挺好,第一期学习班就收了32个学生。
新建村文化礼堂是“相约周日”活动的示范点,周日有很多活动,成了孩子们的好去处。比如每周日上午9点至10点30分,文化礼堂会开展“讲绘本”活动,现场有老师领着学龄前孩子看图说话,开拓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设农耕文化展馆,传承当地传统文化
每家文化礼堂都传承着当地传统文化,本土特色正是确保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新建村自古以来就以种植为主,坚持耕读传家,是珊溪重要的粮食供应保障基地。上世纪60年代,新建村村民开山凿坡、治沟平地、改良土壤、修渠储水,粮食亩产大幅提高,时有谚语:坦歧一片垟,不如王宅王奕良(新建村绝大部分村民都是王姓,旧称“王宅”),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富裕起来的新建村人,没有忘记农耕文化的传统。在文化礼堂里,专门设置了农耕文化展示馆,陈列了石磨、铁耙、鱼篓、蓑衣、织布机、煤油灯、糖糕印等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再现旧时村民乡间劳作、居家生活的画面。
“建这个展馆的目的,就是让这些承载着村民乡间劳作的历史记忆,成为所有村民的记忆,成为展现新建特色文化、增强教育功能的载体。”王莲华说,展馆建成后,不少老人到这里回忆当年耕作的汗水和丰收的喜悦;孩子们则把这里当成了科普教育基地,了解新建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史。
紧挨着农耕文化展示馆,是还在装潢的健身运动馆。“村里年轻人都很期待这个健身运动馆早日开放。”王邦甜说,文化礼堂提供了书画室、器乐室、图书馆、健身运动馆等功能区,上到老下到小,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都愿意来文化礼堂玩。
此外,新建村文化礼堂每晚都会放映红色电影。王莲华说,除了新建村的老人,不少隔壁村的老人也会赶来观看。村民叶老伯说,孩子们都外出工作了,到了晚上老人都没事干。“现在好了,可以去文化礼堂,老人们聚在一起,看看电影,拉拉家常,生活过得充实愉快。”
一场“村晚”17个节目,省里专家都点赞
每年年前,新建村都有一场“村晚”,已连续举办三年。“村晚”的节目,从构思、剧本、排练全部由村民完成。
王莲华是新建村“村晚”的总导演,回想起2015年的第一次“村晚”,她的感受就是“难”。去村民家里动员,老人们说:“我们只知道干活,哪懂什么表演啊,不去。”
幸好,王莲华还是一名幼教老师。老人们不参加,能否让孩子们来表演,把“村晚”作为一个展示舞台,向分别一年的父母们展示孩子这一年的变化?
有了想法,王莲华立刻行动起来,节目单很快丰富起来——太极、越剧、小品、话剧、独舞……“报上来一共有22个节目,考虑到演出时间,最后忍痛去掉了5个。”王莲华笑称,在看了新建村的“村晚”节目,省里送文化下乡的专家们都称赞不已。
有了第一次成功经验,接下去的几届“村晚”,王莲华运作得驾轻就熟。而且,经过文化礼堂这个舞台的锻炼,新建村的不少文化节目还向外输出,并结出硕果:文成县第四届排舞铜奖、文成县第四届排舞少儿组铜奖、文成县艺术节银奖、温州市舞林大赛金奖、文成县第四届戏剧表演铜奖等等。吴祖坚 何群芳 李雪峰 姚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