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小草”现象:凡人善举共铸大爱之城
坚持15年累计匿名捐款30万元的城市道德偶像“兰小草”因病去世,让很多市民惋惜。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都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昨天,记者从我市慈善部门了解到,“兰小草”是我市默默做慈善的“隐善”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在我市各行各业中还有一些“兰小草”式的爱心人士,他们用自己的善举,共同将温州打造成一座“大爱之城”。
慈善部门
我市“隐善”群体不断扩大
记者昨从我市慈善部门获悉,温州爱心人士匿名捐款素有传统。据市慈善总会统计,2008年5月13日至5月31日,市本级共接收到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6021笔,到账5000多万元,其中不愿留名的爱心人士(包括使用“谢谢”“温暖”“同志”等化名)所捐赠的善款有1344笔,总计512万多元,占总笔数的1/5多,超过总救灾款的1/10。
市慈善总会介绍,近年来,每年都有好心人匿名捐赠善款。仅2014年就有74位不留名的好心人主动捐款,累计金额近16万元。这几年,随着捐款渠道的增多,线上“隐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鹿城区慈善总会会长林瑞荣说,每年至少有15位匿名爱心人士向该会捐款,捐款数额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去年,匿名爱心人士当中,最大一笔捐款是10万元。”
温都陈忠慈善工作室负责人陈忠介绍,该工作室成立以来,约有三分之一的善款都是匿名捐的。
民间公益组织
常上演献爱心不留名的佳话
在温州民间道德高地红日亭里,献爱心不留名的佳话经常上演。
红日亭负责人孙兰香回忆,红日亭收到最大一笔善款是5万元,是2012年7月一名姓夏的女士捐的,她坚持不留下全名;近4年来,一位在德国做生意的温州男子,每年都委托朋友给红日亭送两吨大米;近5年来,红日亭的食用油,都是由鹿城区一家粮油店供应的。
市区雨花斋从2013年8月5日正式对外免费供应中餐以来,毛巾等日常用品都由一位不愿留名的女士供应。雨花斋相关人士称,估计其捐赠已超过10万元。
低调行善的“兰小草”们
八旬阿婆连续10多年匿名捐爱心款
记者通过慈善部门找到了不少低调做慈善的“兰小草”。
一位83岁的阿婆已连续10多年向鹿城区慈善总会匿名捐爱心款。2015年,春节后刚上班,这位阿婆将5000元送到慈善总会,无论工作人员怎么问,她始终不肯透露姓名。
据报道,一位化名“美丽中国”的温州男子,长期资助在玉树地震中失去母亲的一对姐妹,每年资助2000元。
一名姓蔡的阿婆,每月都到市慈善总会捐500元。她说:“要把省下来的钱帮助生活贫困的人。”
还有一位女士,每次捐款时都留名“十二分之一”。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猜测,她每年都捐出一个月的工资……
“兰小草”精神
体现在每一位行善者身上
“兰小草”精神,不仅存在于匿名捐款的爱心人士中,也存在于每一位行善者身上。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陈建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1992年到2017年,陈建平从一个人贷款助学,再到动员社会力量合力助学,已整整25年,他的爱心改变了许多乡村学生的命运,有些学生成了他的同事,有些学生成了捐助人。到2006年,他为学生垫付学费累计贷款33笔共112000元,自付利息6000多元,帮扶贫困学生335人次;截至今年9月,累计牵线搭桥资助贫困对象1400多人次,累计劝募善款达350多万元……
陈建平说,他出生于山区,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是靠学校减免学杂费读书的。他的愿望就是让山里的每一名孩子都能读上书。助学扶贫,他还要继续做下去。
专家声音
凡人善举,更让人动容
市委党校张红军
“兰小草”是温州无数普通慈善群体的典型代表,这个群体默默无闻、坚守慈善的义举善行已成为温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水平的风向标。
公益慈善离不开物质支撑,企业家、名人和普通群众都可以是做慈善的主体。和名人慈善相比,普通人的善举更难得,驱使他们向善行善就是一颗颗美丽而又仁慈的爱心、善心,因此更让人动容。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充满人道关怀的光荣且崇高的事业。常言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幸福也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有爱心的人。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普通人做慈善的涓涓细流就会汇成社会公益的汪洋大海。当所有的人都自发地、不遗余力地传承这种力量,公益慈善就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温暖惠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助推社会安定和谐。
刘彩玲 夏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