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温州宣传信息  -> 正文温州宣传信息

温州宣传2015年第66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4日 来源:温州宣传网

  【2015年调研课题③】

  引导社会力量打造众创空间 鹿城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以“黎明92”文化产业集聚区为例

  鹿城区委宣传部课题组

  黎明工业区位于鹿城主城区,占地164亩,单体建筑厂房57幢(67个独立产权),始建于1992年,原以皮鞋、打火机等传统轻工业为主。该区突破传统政府收储模式,由企业按照市场行为进行自主改造,政府有计划引导,并对功能布局、产业准入门槛进行严格把关,使之符合城市业态和功能需求。现已完成52幢旧厂房有机更新,成功打造成集广告设计、文化会展、动漫创作、非遗文化等多种产业为一体的众创空间——“黎明92”文化产业集聚区。2011年改造前的园区工业产值2.44亿元,税收761万元;改造转型后,2014年营业额为25.8亿元,税收4500万元,分别增长957%、491%。

  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建章立制,夯实众创空间发展基础。一是组织保障。成立区领导为组长的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及管委会,建立属地街道、分管部门联管机制,不定期召开办公会议,分析集聚区发展形势,及时研究协调解决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二是政策引领。出台兴三优二城市有机更新重点区域产业规划,陆续退出鞋革、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逐步引进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采取“一区多型”“一园多域”“一企多法”“一策多惠”等政策。如针对集聚区全部为民营企业且存在不同程度违章建筑等情况,推行用地性质、建筑主体结构、权属关系“三个不变”改造模式,对以该模式推进的文化创意类项目免收土地收益金。三是规划先行。出台全区重点区域产业规划,以楼幢和街巷为划分基本单位,分为严格限制区域、适度控制区域、三产配套区域,按不同比例实行产业准入制。区分鼓励、允许、淘汰、禁止四个类别进行业态引导。严格限制区域,鼓励类产业需占80%以上;适度控制区域,鼓励类产业需占50%以上。

  2.借力民资,提升众创空间发展能级。一是自行改造。采取“功能主导、自行改造”模式,引进龙头企业,由其与业主签订租赁合约,依托社会资金和精英团队,对规模功能区外符合规划调整要求的零星单体厂房,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前提下进行自行改造。如东瓯智库率先签订11幢旧厂房的租赁合约,开展整体改造。目前已汇集东瓯智库、一棵树、心工场、设集坊、绘年华、非遗广场等一批龙头企业。二是自主招商。经过龙头企业的集团化、品牌化运作,逐步吸引创意机构和文化人才入驻,形成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小微企业遍地开花的联动发展格局。如东瓯智库打造东瓯智库创意学院、创业家、策划家、金融库等系列平台,通过提供增值服务的方式吸引35家企业入驻。三是树立品牌。龙头企业积极承办温州时尚文博会等大型展会,并定期举办“动漫节”“偶遇节”“狂欢节”等活动,扩大集聚区影响力。如东瓯非遗广场、学子创业园与旅游、教育部门对接,开辟民俗旅游和教育旅游新线路,吸引来自国内、台湾、新加坡等地多批学生;设集坊在端午节开展“小黄人解粽之旅”活动,吸引群众3000多人次。

  3.完善服务,优化众创空间发展环境。一是加快项目审批。区市场监管局按照“先项目模拟审批、后跟踪服务管理”要求,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区审管办牵头召集各有关职能部门对项目进行联合勘查并出具意见书,承诺20个工作日内办结无违建项目的临时转变建筑使用功能许可手续。二是改善整体环境。制定集聚区整体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方案,集中整治主要道路上的厂房外墙、光缆线路等设施,将原有的道路绿化改造成庭院式绿化小品,并建立机械式立体车库,重新规划道路通行。城管部门每日安排工作人员沿主次干道步巡,及时查处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交管部门开设交通事故快速处理通道。三是储备文创人才。成立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引进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和高层次人才;依托浙江工贸学院等高校,打造文创人才培养平台和产学研复合基地;探索“师带徒”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政协企园”协作机制,搭建文化企业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沟通交流的平台。

  二、文化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可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其合理的产业结构能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园区文化产业偏于文化休闲娱乐和工艺品制造销售等类型,而新闻服务、出版发行、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和网络文化服务、数字文化服务等“外围层”相对薄弱,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文化产业多处于以手工制作为主要方式的原始文化产业形态,“低、小、散”特征显著,迫切需要跨越发展。由于区域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的相对不足,园区内缺乏大型文化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缺少有竞争力的核心项目和文化产品,综合实力偏弱。同时,园区规划发展存在主导产业定位模糊、空间功能组织凌乱的问题,且园区空间集聚程度不高,地方特色不够鲜明,产业发展缺乏大文化、大产业、大服务的科学规划与安排。

  2.专业人才稀少,政策欠缺吸引力。作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的文化产业,需要有较高的人员素质才能与其发展相适应。由于受区域产业处于低端价值链影响,园区文化企业难以吸引和储备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经营人才和文化创意型人才,导致文化品牌塑造、创意产品推广、原创制作等处于较低层次,人才匮乏将成为园区乃至鹿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并且,文化产业政产学研一体化环境未见营造,整体服务环境和引才政策相对其它城市而言缺乏吸引力。

  3.市场机制僵硬,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领域需要较为灵活的机制予以配套。就园区现状而言,虽由街道层面牵头成立了园区管委会,但缺乏统一的运营管理单位,导致园区产业业态遴选、入园门槛制定、淘汰机制建立等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同时,整个文化市场要素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投融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相对不健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园区乃至鹿城文化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市场性。

  4.政策配套不足,扶持力度待加强。文化产业尤其是非盈利性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近些年,为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温州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在鹿城区级层面上,制定了《鹿城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然而,其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税收优惠等保障政策没有得以全面有效落实,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相对缺乏,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强化与细化。

  三、推进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快产业聚集,打造产业集群。结合鹿城区“强三优二”及城市有机更新战略,依托历史街区、旧工业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块,建成15个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完备、带动辐射效应显著、地方产业特色显著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重点挖掘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以朔门街、庆年坊、七枫巷改造为抓手,构建浙南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瓯越文化风情园;以现有智慧谷、浙江创意园等产业园区基地为基础,衍生培育吴桥生活创意中心、鹿城工业设计园区、七都农居创意基地等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园;完善江心屿、西郊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配套设施,构筑旅游景区与文化相融合发展重点区域。

  2.促进资源整合,构建品牌体系。以品牌塑造为根本,加快打造鹿城精品品牌群,完善文化产业品牌体系。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为导向,挖掘瓯越物质文化与非物质资源内涵,塑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产品;以传媒、演艺、创意设计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企业;以产业园区、历史街区、艺术聚落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示范效应的品牌园区;依托中国(温州)国际轻工产品博览会、动漫节等节庆会展,培育城市文化节会品牌,促进鹿城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3.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决策能力。组建区文创办,负责规划制定、政策完善、人才培养、综合协调、检查考核等。成立专门的园区管理运营单位,统筹园区规划布局、资金运作、宣传拓展、服务协调等。实行“产业决策咨询”机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产业规划、文化创意、旅游策划、园区运营等各领域专家学者与中介机构参与决策预研,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和重大项目咨询、评估、验收等。

  4.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制度供给。理顺国有资产处置、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劳动分配等改制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物分销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对企业自主创新、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项目经营,在土地出让和租赁价格、税收征收、工商登记、企业保险等方面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联合实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区认定制度,实现产业园区动态管理目标。

  5.完善土地政策,改善人才环境。优先保障文化基础设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以及优势文化企业的用地需求。强化对区内低效利用土地的盘活利用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引导企业利用旧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土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基地。支持相邻区域的村“三产”留地整合开发,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人才,对其在户籍、住房、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强化本土人才培养,与温州大学、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交流合作。

  课题组负责人:徐 强

  课题组成员:金龙伟、张青峰、柯胡斌、陈瑞策

  乐清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捆绑责任制探析

  乐清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机制,乐清市积极探索实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捆绑责任制,确保文化礼堂管理科学、运行正常、活动丰富,真正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群众一天不去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地方。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捆绑责任制的做法

  1.队伍捆绑,人力“聚起来”。建立文化礼堂工作责任捆绑制,把领导小组成员、专家指导团成员、镇街宣传委员、“新青年下乡”队伍、部机关干部、文化大使、文化志愿者、大学生村官、驻堂总干事(管理员)、八大员、村属各社团等11支队伍捆绑起来,明确职责,把一切与文化礼堂建设相关的管理者、参与者、受益者联系起来,引导并汇聚各种资源向文化礼堂倾斜。制定出台《乐清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队伍捆绑工作考核办法》,采取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各支队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联系群众情况。近3年来,共配备文化大使105名,文化志愿者216名,管理员105名,八大员840人等。清江镇鲤鱼山文化礼堂在建设时,把专家指导团、文化大使、大学生村官和村两委班子捆绑起来,围绕村庄特色,出谋献策。柳市镇南山前文化礼堂在举办“村晚”时,把文化大使、志愿者、“新青年下乡”队伍、村属社团等捆绑起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2.活动捆绑,资源“合起来”。一是建立项目菜单配送制。整合部门资源,组织开展系列“活动进礼堂”工作。如市委宣传部的“理论宣讲进礼堂”、市纪委的“廉政文化进礼堂”、市法院的“法治文化进礼堂”等。并制作成农村文化礼堂服务“菜单”,供文化礼堂“点单”。二是建立文化走亲制。把文化礼堂打造成“走亲”平台,让文化之“亲”真正“走”动起来。如虹桥镇南岳社区文化礼堂送戏到雁荡镇靖底施文化礼堂,清江镇鲤鱼山文化礼堂送节目到大荆镇中庄文化礼堂堂等。邀请外地文化团体来乐交流。去年台州市黄岩区欢乐合唱团来虹桥镇南岳社区文化礼堂开展交流,南岳社区文化礼堂戏曲协会与其同台为群众呈上了一出精彩大戏。三是组织“红色文化进礼堂”。融红色文化基因于场馆中。如雁荡镇靖底施文化礼堂建成“红色文化纪念馆”,用实物、图片、文字的形式把革命事迹展示出来;北白象镇重石文化礼堂打造“日军侵略史料展示馆”,让群众牢记被日军侵略的屈辱史。融红色文化基因于活动中。如组建党史宣讲团,结合当地的党史事件、党史人物、革命遗址等宣讲本村革命故事。组建文艺演出小分队,分赴各农村文化礼堂进行“红色文化颂歌”慰问演出。挖掘整理《永乐地区抗日救亡歌》《青训班班歌》等珍贵革命歌曲和《雁荡峥嵘》《日月新天》等革命斗争史专题片等,通过文化礼堂远程教育站点和乐清党史网滚动播放,让基层群众重温革命历史,唤醒“红色记忆”。

  3.奖惩捆绑,活力“激起来”。一是经费捆绑。建立文化礼堂硬件建设以奖代补补助机制,每年对创建验收合格的一级、二级、三级文化礼堂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以奖代补经费补助。建立文化礼堂管理运行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对每个文化礼堂考核情况,分别给予3000元、6000元、12000元的补助。二是考核捆绑。建立文化礼堂建设考核评价制度,与党建工作责任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镇街年度目标考核,以及美丽乡村和文明百村等项目考核相挂钩,镇街没有完成年度创建任务的,实行评优“一票否决”。三是评选活动。开展“十佳文化礼堂”评选活动,3年共评选出雁荡镇松垟文化礼堂等三十佳文化礼堂。开展“为民干事的总干事”评选活动,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举办农村文化礼堂文化活动节,评选优秀的民俗、礼仪节目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巡演,加强文化交流,展示礼堂风采。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捆绑责任制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队伍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有所欠缺。文化礼堂设立了“总干事驻堂制”“文化大使联系制”“八大员”等制度,但目前绝大多数的农村文化礼堂工作人员都为兼职,投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工作当中的时间精力依旧有限。以文化大使为例,虽然大多数为专业的文艺工作人才,但往往同时身兼数个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大使,对每个村的活动开展无法完全顾及。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能独当一面、挑大梁的业务人员很少,现有人员知识结构偏低,知识已趋于老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许多有才能的文艺爱好者不能进入文化工作队伍,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2.村民自主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村民对于部门的送文化进礼堂活动,普遍表现出支持和配合的态度,也十分肯定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成就。但是,对农村文化礼堂各项工作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更多表现出被动配合的状态,对于各种建设活动规划,更多顺应上级安排,缺少先行一步,主动进行先期规划的积极性。

  3.后续管理使用资金存在困难。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社会力量也进行了投资赞助,但是面对高额的文化礼堂建设费用,仍然存在巨大缺口。据部分村民反映,实行的以奖代补的政策,使得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的初期开展面临较大约束。

  三、健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捆绑责任制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文化礼堂队伍建设。在农村文化礼堂设立专职管理岗位,提供适当的职位报酬,并明确工作责任,进行相应的业绩考核,强化农村文化礼堂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文化工作指导员(辅导员)队伍,大力培养和发展文化礼堂文化队伍,充分发挥农村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生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把加强辅导培训作为提高文化礼堂活动层次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每年有计划地培训文化礼堂管理人员、文艺骨干,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同时,注重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将他们纳入文化礼堂文体队伍中去,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

  2.加大在文化礼堂“送文化”和“种文化”的力度。鼓励各级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图书馆、电影放映单位等文化单位广泛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文化礼堂,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积极拓宽思路,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下乡新形式,打造群众喜爱的、各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发挥示范、带动、促进的作用。各镇(街道)文化站要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如文艺演出、手工艺品制作比赛、灯谜会、家庭音乐会、知识竞赛、故事会、摄影展等。要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大力发展业余文艺演出队和民间职业剧团,鼓励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组织机关部门与文化礼堂结对,组织宣传文化工作者下基层调研服务,把文化资源全方位地配送到农村文化礼堂。同时要发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村落文化,培育一批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民间职业剧团、农村文化俱乐部等,切实把文化“种”到农村文化礼堂。

  3.加大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文化礼堂管理与运行的经费补助,把管理员薪酬与运行区分出来,增加文化礼堂管理员的积极性。把农办、文明、文化、体育等部门的奖励资金向文化礼堂倾斜,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保障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鼓励一批在外乐商和农村能人志士慷慨解囊支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特别是要在文化礼堂运行经费上走出好路子、新路子,可以通过在文化强市建设专项资金中拨出部分用于礼堂的使用,可以建立文化礼堂理事会,鼓励能人志士捐助,有条件的可以鼓励辖区内民营企业赞助礼堂开展系列活动。同时,探索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发展基金、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振兴民间戏曲基金等。设立农村文化礼堂专款账号,确保文化礼堂的经费明确清晰,使文化礼堂每项活动的开展有充分的经费保障,减少参与人员在经费上的顾虑。

  课题组负责人:刘云峰

  课题组成员:张 龙、徐 燕、王 策、郑林彬、郑 伟

  培育“五美”乡村的永嘉实践和路径思考

  永嘉县委宣传部课题组

  近年来,农村宗教迷信等一些低俗之风沉渣泛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一定程度冲击。加强和改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创建“五美”乡村,抢占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刻不容缓。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1.信仰迷失——主流价值受到冲击。受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宗教迷信活动等影响,人们思想价值观变得越来越多元。而针对农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相应加强,农村群众理想信仰不断被稀释弱化,部分党员干部群众信念动摇。从调查问卷情况来看,有43%的村民对国家大政方针不感兴趣或很少关注,有37%的村民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抱有不同程度的好感。另外,认为有神灵或上帝存在的村民比例高达65%。

  2.精神空虚——不良风气乘虚而入。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期滞后,文化队伍薄弱、文化阵地缺乏、文化生活贫乏,基层群众不同程度上存在精神空虚。问卷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你闲暇时候最喜欢从事的娱乐活动是什么”时,有72%的群众回答是“打牌玩麻将看电视”,仅14%的人回答“学习和运动”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对农民的宗教信仰及活动情况的调查来看,有45.6%的人会“定期参加宗教迷信活动”。对15个行政村进行抽样调查来看,共有教堂庙宇等宗教活动场所37处,其中属近5年内新建或翻新的有18处,占到总数的48.6%。

  3.道德滑坡——乡风重建任重道远。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有钱就有一切”,在盖房、买车和红白事等方面盲目攀比。一些干部思想陈旧僵化,对黄赌毒问题不敢问、不敢管,对封建迷信活动不干涉、不制止,对村干部的非法行为不发声、不干预。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有57%的村民认为,与前5年相比,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农村社会风气“没有变化”或“有所倒退”;多达65%的村民认为村干部存在渎职或不作为等行为。

  4.矛盾尖锐——影响农村和谐稳定。仇官仇富现象比较普遍,对社会热点问题津津乐道,而把政策宣讲当作一种说教。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工作推进,以及受“村两委”换届选举等影响,农村的信访积案有增无减,一些村民利用网络等非理性方式表达诉求,对中心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二、永嘉县创建“五美”乡村的工作实践

  1.抓重点促亮点,“三项引领”培育乡村人文。一是赛事引领,繁荣文体生活。策划农民文化节、礼堂联欢周、全民阅读月、体育运动季、文化“送种”年五大系列文体活动赛事,组建镇街村民合唱团,举办全县老年门球巡回赛,实现全县18个镇街904个行政村全覆盖,参与村民群众超过20万人次。二是样板引领,改善人文环境。筛选一批人口较多、条件较好的行政村,集中力量打造以文化礼堂、百姓舞台、门球场和特色文化墙等“十个有”为标准的文化样板村,今年共创成文化样板村18个,新建农村文化礼堂20个、改造提升15个。三是评选引领,提升乡村品位。组织开展文化特色村展示评选活动,评出桥头梨村书法村、桥下瓯渠武术村、碧莲应界坑乱弹村、鹤盛梅坦民俗村等第一批十大特色鲜明的文化村落。

  2.抓宣教促实效,“三百活动”引领乡村风尚。一是百名青年下乡进村。着眼于“我们能为大学生做什么”“大学生为我们做什么”,精心组织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为大学生量身定制永嘉文化育人、青年创业示范和青春助岗等实践项目,发挥大学生专业特长,助力美丽乡村创建。二是百村传立家规家训。在全县100个行政村中开展“寻家规、选家规、创家规”活动,共有超过10000户家庭参与活动,制作家训牌匾2000多个,编制村级家规家训113册。三是百地讲评好人好事。举办“永嘉话讲永嘉人”好人好事大赛活动,营造“关爱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氛围。

  3.抓惠民促和谐,“三免举措”助力乡村和美。一是免费居家养老进礼堂。拓展农村文化礼堂新功用,引导各地在文化礼堂开展免费居家养老,桥下西岙村、上塘浦口村、大若岩大元下村等文化礼堂居家养老都能做到免费吃、免费住和免费照料等“三免”。二是免费技能培训进农村。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文明共建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如针对高端月嫂供不应求现象,开办“楠溪月嫂”培训班,目前已举办8期,培训品牌月嫂1150名。三是免费形势宣讲进万家。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理论政策和普法等宣传教育,开办“道德讲堂”,开展“家风家训”评选,促进乡村秩序井然、民主和谐。

  4.抓督考促长效,“三查制度”优化乡村环境。一是城乡洁化督查。采取一月一考核一排名等方式进行乡村洁化联合督查,并开展“十大乱点”“十大最脏村”评选曝光活动,设置专项经费奖优罚劣,加压增效,有效改善农村“脏乱差”现象。二是文明创建督查。把乡村环境之美作为文明村镇创建评选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测评体系。多次召开涉农环境整治专题会议,下发宣传资料和举办专题讲座,大力宣传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文明共建督查。出台《永嘉县“双百结对共建文明”工作细则》,组织义工参与农村卫生清理整治,促进农村生态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全县共有文明共建结对单位250对,75个村在共建单位帮扶下被评为文明村。

  5.抓项目促发展,“三扶政策”助推乡村创业。一是扶持现代观光农业。利用永嘉良好的旅游生态资源,把现代观光农业作为招商选资的重要内容,全县累计签约农业招商项目26个,实际到位资金达12亿元,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二是扶持民宿产业。出台《永嘉县旅游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鼓励发展民宿,涌现出墟里、悦庭楠舍、芙蓉云逸等一大批品牌民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扶持电商经济。组织举办电商从业人员培训班,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如桥下镇西岙淘宝村,全村230户有150多户在淘宝开店卖教玩具。

  三、深化“五美”乡村创建的路径思考

  1.在壮大人才队伍上下功夫。一是赛演选拔。通过举办农民歌王比赛、农民达人秀、永嘉话讲永嘉好人故事等活动赛事,发现挖掘一批农民身边的草根人才,引导并带领群众开展活动。二是青年下乡。通过开展“新青年下乡”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社会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文明建设,为抢占农村阵地注入新生力量。三是健全网络。将全县368支文艺团队、25个体育社团、26个社科研究会纳入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库,结对定期开展活动。在全县906个行政村探索建立宣传文化员制度,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宣传文化队伍结构。

  2.在提升文体设施上下功夫。一是新建一批农村文体活动设施。以培育文化品牌镇、创建文化样板村和评选文化特色村为主抓手,采取以奖代补和定向补助等方式,切实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落后面貌。二是新建一批农村文化礼堂。在用好用活已有农村文化礼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力度,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发挥文化礼堂在提升农民素质、打造“精神家园”、繁荣城乡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新建一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县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游泳馆等重大文体项目建设,打造“县镇村三位一体”的30分钟文化圈,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在打造活动品牌上下功夫。一是精选项目。通过农村文化体育提升年活动,在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基础上,梳理和筛选一批更加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活动项目,作为文体活动保留项目长期开展。二是培育品牌。针对不同群体,打造以篮球、羽毛球等球类比赛为基础的青少年健身运动品牌,以农村排舞展演、健身舞操等为基础的广场文化传统品牌,以门球、象棋等活动为基础的中老年养生益智活动品牌,推动全县文体运动全面繁荣发展。三是广泛动员。对保留的活动项目,通过网站、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基层群众参与率,提升活动知名度。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把受群众欢迎的活动品牌做大做强。

  4.在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功夫。一是营造好工作氛围。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充分调动镇村两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宣传引导,弘扬社会正气,挖掘和培育一批乡风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发挥“最美”系列、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发挥好队伍作用。充分挖掘文体业务骨干、活动带头人和民间草根人才,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人才库。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社会募捐和出让冠名权等方式,借助民间协会力量推进活动持续深化,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五美”乡村创建的合力。三是完善好长效工作机制。总结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的成功经验,在资金来源筹集、人才队伍整合、工作资源倾斜、工作绩效督查等方面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课题负责人:何莉平

  课题组成员:谷胡方、郑良、李扬帆、郑孙球

  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办公室 2015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