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东瓯文化创意园·非遗广场
瓯绣作品展示。刘伟邵沙白摄
作为我市首家非遗文创交易平台,东瓯文化创意园·非遗广场日前开园。这是一个怎样的广场?吸引了哪些商铺入驻?它又将如何促进我市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走访。
“说到底,非遗广场其实是一个市场”
非遗广场坐落于市区黎明92创意园区花源路12号,由三幢大楼组成。A楼为温州非遗精品展示和交易大楼。一层是“温州非遗精品展示区”和交易大厅,二层是茶文化乐体验区,三、四层是电子商务区;B楼是非遗传承人大楼。一层是精品展示区和销售区,二层是非遗工艺品尊享馆,三层是文创办公区,四层是非遗新锐传承人工作室;C楼是非遗大师楼。一层是大师名家精品展示区和销售区,二、三层是非遗大师名家工作室,四层是非遗艺术品金融服务区。
温州文化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信介绍,该广场由我市文投集团利用市政府鼓励老工业区“退二进三”的有利时机,通过租赁黎明工业区原先的三幢旧厂房进行升级改造,特辟为温州非遗艺术品经营发展平台。总投资1400多万,花费1年时间建成。
“说到底,非遗广场其实是一个市场。”陈忠信表示,目前我市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非遗产品以往的创作、交易模式与市场不能良好对接,审美与时代脱节,市场不断萎缩,很多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经济收入无法保障,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很普遍。将非遗文化变成生产力投入市场,实施生产性保护,走产业化的道路,是众多非遗传承人想做的事。但市场在不断变化,非遗保护也势必躲不过与时俱进这一命题。因此,搭建这个平台,便是奔着打造非遗专业市场这一方向去的。
非遗广场投资运营后,将以“政府倡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为指导思想,以非遗创意产品推广平台为支撑体系,以地方区域旅游文化汇演为特色亮点,以数字技术网络交流为产业拓展手段,以孵化作用集聚效应为资本联合动力,重点打造非遗传承平台、非遗创意设计平台、非遗展示交易(电子商务)平台、非遗项目传承弘扬平台、非遗人才技艺提升平台、非遗品牌策划服务平台、非遗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七大平台功能。
汉服文化展示。刘伟邵沙白摄
有专家呼吁,对于非遗保护而言,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各个非遗项目的可生产属性不同,有的适合规模开发,有的根本不适合,必须区别对待。为此,陈忠信表示,产业化不是盲目的,产业化不等同于机械化,也不等同于商业化,产业化必须适度。他们会选择有发展前景的、适合产业化的项目进行拓展,在坚持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生存发展空间。
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东看来,该广场搭建了产品信息交易平台,推动了我市非遗文创品牌发展,提升了民族文化艺术形式。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看到了希望”
如今,非遗广场已引进10个非遗项目,50余家大师工作室、非遗精品店(馆)、文创工作室。其中包括周锦云瓯塑工作室、陈景炜瓯窑工作室、陈顺德石雕工作室、艺海轩、博雅铜雕和来自宝岛台湾的吴远中未名窑陶艺工作室等。在A楼一层温州非遗精品展示区,记者看到了在洞头贝雕展示台中,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贝雕作品,包括梳妆镜、化妆盒、头梳等。
“这是我们第一次以自己的品牌‘走出来’。”洞头县东海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灿渊激动地说,洞头贝雕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省非遗,2010年又成为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但之前一直都为知名企业做代加工及配套加工,没有自己的标识,更没有销售渠道。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看到了希望。”市工艺美术大师、贝雕传承人郑大志坦言,从事贝雕40多年了,眼看着它从兴盛走向衰落,心里很不是滋味。“东西做出来,没人买,最后还要给别人做代加工。再加上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行,贝雕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我曾经很绝望,也想早点退休。现在好了,我又有动力了。”
陈灿渊说,希望借助非遗广场这个平台,对贝雕产品包装、色彩标识、形象标识等进行统一规划,并逐步推出网店。最重要的是,要以“洞头品牌”的名号进行推广。
“瓯塑在非遗广场与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楼有不同的定位,正好相互补充。”国家级非遗瓯塑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告诉记者,市工艺美术大师楼注重创作和传承,非遗广场着重展示和销售。之前瓯塑一直在做一些“高大上”的项目,例如为五A级风景区或是五星级酒店做壁画,一幅作品通常花费很长时间,但很难走入百姓市场。入驻非遗广场后,瓯塑将会开辟新业务,让一些国家级大师创作符合老百姓市场的时尚创意型礼品,进一步推广瓯塑。“我相信这个700平方米的瓯塑工作室,将会开辟出瓯塑的另一个春天。”
谈及下一步计划,陈忠信表示将进一步帮助商家解决困难,完善广场周边道路标识,提升为消费者服务的力度等。此外,非遗广场落成后,将逐步推出“周周有项目,月月有主题”的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温州非遗文化,加强市民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从而让非遗广场成为我市优秀民间传统技艺挖掘、保护、传承、开发的一个重要基地。
华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