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新闻宣传 -> 重大宣传主题  -> 正文重大宣传主题

从温州到泉州——试水探路,立金融改革潮头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0日 来源:温州日报

  路,在现代汉语里是个简单又常用的词,也许它在大家的意识中只不过是两点的一个连接而已,从这头到那头。

  但有些路,看着简单,走起来却艰辛。

  泉州,这座被写进《马可·波罗游记》的城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便是起步于此。

  在如今的泉州城里,有两条路被亲切地叫为“温州街”。泉州温州商会会长刘志康告诉我们,一条是他们商会所在的泉州市中心的义全街,沿街开的上百家温州电器品牌的门市部几乎都是温州商人;另一条是石狮市中心的“灵秀路”,是泉州最大的服装辅料市场,沿街沿巷开设的辅料商铺几乎也都是温州人。

  但我们今天要去的是另一条路——泉州市晋江的长兴路。

  这又是一条与温州有故事的路。

  (一)

  陈天生,这位做化工贸易生意的泉州商人。如今,多了个“头衔”——晋江市恒盛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有限公司创办人。

  开在晋江长兴路的这家公司,是福建省首家获批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公司。我们来到恒盛公司的时候,二楼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准备就绪了,正要择机开业。

  恒盛公司做什么生意?陈天生解释:比如说两个人之间借贷,可以来中心登记一下,这类业务是无偿的。提供的服务包括合同范本,双方利息谈好了,只要不超过银行同期利率4倍,就可以到我们这里备案。“以前的民间借贷就像农村路边菜市场一样,随便叫卖,不规范,现在大家统一到菜市场交易。这里不仅有卫生有序的交易环境,而且还提供农药检测、公平交易监督等完善服务。也就是说,以后民间借钱融资到我们这里登记备案,不仅规范,也有了法律保障。”

  该中心另外还提供一块业务,比如某个老板扩建厂房缺资金,也可以来这里登记一下,很快就会有小额贷款公司等中介帮忙配对、对接。不过这种情况涉及一些服务费用。

  为什么会从贸易生意切入民间融资中介服务生意?陈天生毫不犹豫地说,是到温州鹿城的东明路取的经。

  东明路,2012年4月26日开业的全国第一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就开在那里。2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宽敞明亮,8个业务受理窗口一字排开,墙壁上“借贷有风险,风险须自担”的告示,在警示前来咨询、登记借贷业务的人。恒盛公司布局上与它相似。

  因为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为探索民间融资阳光化而率全国之先创办了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

  那时,“到温州看金改”曾是一度的热词。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开业的前两个月,有五十几拨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频频上门取经。几近一天一拨的考察热度,让该中心有些应接不暇。

  陈天生正是其中的一拨。“到温州一看,觉得办这个中心很有意义,为了办这个,光温州就跑了三四趟。”考察一回去,他就打定了要把中心引入泉州的主意,经过积极筹划,到去年12月泉州获批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金改区后,他的这个计划“水到渠成”了。

  如今,像泉州一样,鄂尔多斯、长沙等20多个城市纷纷参照“温州模式”,建立起民间借贷服务中心。

  (二)

  当前面的人已经走出一条路的时候,后面的人就有了路。

  “姓社姓资”、私营经济、温州模式……这些温州改革史上一度异常敏感的话题如今都已尘埃落定。然而,还有若干项探索至今如坠雾中,“民间金融”便是最引人关注的一个。

  三十多年前,温州就曾探索一条金融改革之路。

  从1980年苍南金乡信用社首开中国存贷利率浮动改革,到1984年9月苍南人方培林开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方兴钱庄”,1986年温州创办中国最早的“民间银行”,再到2002年温州被央行列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直至2012年中央再次“钦点”温州再闯融资规范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金融改革实践从未间断,一直在逢山开路。

  在市场化的征途中,我们温州人一直在披荆斩棘,走过的路“让人害怕”——这是现年68岁的杨嘉兴说的一句话。

  陈天生所说的温州金改考察学习热,杨嘉兴在二十多年前就经历过。

  那时,1986年11月,创办过机电设备企业的杨嘉兴等8人集资31.8万元,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也被认为是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民间银行”。

  “那时候,办银行也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银行不给我们区街企业贷款,省里每年拨给温州区街企业的500万元贷款额度,全年就只贷出了5万。”杨嘉兴回忆,一心要办家银行的他,后来看到浙江省委扩大会议纪要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我拿着‘鸡毛’当‘令箭’,就去干了。”

  申办过程颇费周折,临开业的前两天,温州市人民银行还下发了“不准开业”的通知,所幸,他找到了当时温州的市委书记董朝才,得到其支持后才终于开业。此后,温州市此类“民间银行”开始大量涌现。

  那个时候,全国掀起“学温州”的热潮。杨嘉兴得意地说,来温州考察学习的客人,有三个地方是必去的,一个是看国企——东方集团,一个是看区街企业——温州电焊设备厂,第三个就是看鹿城城市信用社。“我们对存贷款利率进行浮动、最早与全国城市信用社开办通汇业务,与房管局合作最早开办个人房产抵押贷款,24小时开门营业等改革举措,让来学习考察的人只竖大拇指。”

  走过的路确实有点艰险——“民间银行”创办的那段时间,1985年到1987年间,乐清爆发了令人震惊的“抬会”事件,造成60多人自杀,200多人潜逃,8万多户家庭受牵连。

  关注过这段历史的温州学者谢浩说,城市信用社的创办,正是在国家银行与民间融资的中间走出了一条新路,呈现了“疏胜于堵”的效果。

  后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1998年,温州将全市29个城市信用社、6家金融服务社和8家营业处整合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即今天正扮演着“金改先锋”角色的温州银行。

  (三)

  此后,温州人在民间金融之路上跌跌撞撞地走到2011年。

  两年前,那场惊动全国的民间借贷风波使民间金融旧话重提。

  无论对民间金融,还是中国经济来说,这都是一次不容错失的机会——“温州悖论”长久地困扰着中国经济:一边是有钱无处投,一边是中小企业缺钱。打通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血脉通道,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危机往往会催生新的变革。

  再到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的时候,碰到了这一幕:

  80后的借款人王先生和出借人60后的黄女士,在中介服务机构的撮合下,在服务中心的茶歇区碰头。补充完涉及车辆抵押的合同后,黄女士打算将自己的15万元“闲钱”,转借给了准备开连锁超市的王先生。1分3的月息,即月利率1.3%,是双方此次借贷的利率。黄女士说,她仅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走完了从上门登记到将钱借出的整个流程,完成借贷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

  “政府及发起人都在想方设法让登记中心更好地发展。”到11月底,供需双方前来中心登记的资金达9.41亿元。接待过陈天生的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负责人徐智潜对这份“成绩单”颇感满意,温州民众逐步在认可登记中心这个“阳光平台”。

  继“温州指数”走向全国为全国民间融资价格提供参考后,11月22日,中国首部民间融资管理地方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它的颁布,不仅对温州对浙江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全国的民间融资立法提供借鉴参考。“我们又要好好学习下了。”石狮市金融办主任告诉我们。

  真的改革,就是要杀出一条血路。当民间尝试上升为顶层设计,再加之昔日的经验与教训,这一次温州已不是“千里走单骑”。

  也许,最初的路,总是会有迷雾;最初的路,总是需要反复试探。但这一次,无法阻挡改革前行之铿锵脚步,因为温州人仍然具备化险为夷的胆魄与智慧。

  去年秋天,当杨嘉兴在失望之下撕毁所有申办民营银行的材料之时,年近古稀的他以为自己期盼了数十年的民营银行梦就此终结。

  而现在,杨嘉兴那个原本慢慢冷却的梦想却随着眼下国家金融改革的推进而重新点燃:“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再试试!”

  “再试试”,这就是温州人的脚步声。

  记者 尤成勇 邹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