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位于风景秀丽的楠溪江腹地岩头镇五尺村,西靠树木葱葱的降山头,东临清澈见底的五尺大溪,南田园成顷,北农庄炊烟袅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由三大块组成:即纪念碑广场,军部旧址,红军历史纪念馆。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1996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碑广场中央有中国工农红十三军石雕,雕塑的场景与人物再现了中国浙南红军第十三军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群像,通过人物的不同姿态,各种枪械的变化,塑造了革命先驱冲锋陷阵、威武不屈的光辉形象。雕塑后方拾阶而上是红十三军纪念碑,碑身高18米,矗立在苍松翠柏之间。这是一座血染的丰碑,是1700多红军战士用生命筑成的。碑身正上方有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撰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13个大字。碑身正下方石镌着红十三军悲壮的战斗历程。红十三军正式宣布组建后,大小战斗百余次,谱写了气势恢弘的动人篇章。红十三军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永存人间。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五尺胡氏四份宗祠),正门上方横匾镌刻着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14个大字。军部旧址是一座口字型的古建筑。中央天井是一正方形水池,两廊外侧各有一个长14米,宽7 米的水池,正厅是当年红十三军军部召开会议的地方。正厅正上方挂着弹痕累累的红十三军军旗。两廊陈列着红十三军行军作战用的大铁锅、红樱枪、土枪土炮。大厅侧是红十三军军长胡公的卧室,内有简陋的木床、粗糙的棉被,破旧办公桌椅,古式青油灯、粽衣、斗笠、公文包等。大厅左侧是赤脚大仙、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陈文杰的卧室。
红十三军红念馆是一座古典式的建筑物,占地面积1526平方米,于2000年落成,2010年两次进行扩建,现占地面积约2320平方米。它和雄伟壮观的纪念碑和古色古香的军部旧址互相呼应。四周绿树掩映,风景秀丽,一年四季游人不绝。馆中陈列着红十三军的历史资料和经军战士使用过的土炮、刀枪等实物及展览图片。纪念馆天井两廊,镌刻着红十三军部分烈士指战员的生平。纪念馆大厅内展览着红十三军历时四年的战斗图片。图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全国14支红军系列:红十三军是中央军委正式编入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之一。第二部分为红十三军组建的历史背景:“八七”会议的精神传达,又加1929年浙南地区风、水、旱、土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农民武装暴动风起云涌,30多支农民武装奠定了红
十三军的前身。第三部分为红十三军的建立:1930年 5月,红十三军在永嘉宣布建立,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军部设在永嘉五尺,下辖三个团,总计人数6300余人。第四部分为红十三军战斗历程:红十三军建立后,频频出击,她们打平阳、袭瓯渠、战晋云、攻李茅、取枫林,强烈震憾了国民党当局,蒋介石任命浙沪警备司令熊式辉为苏浙皖“剿匪”总指挥,调集一万余人,对红十三军进行多次围剿。第五部分为:反围剿斗争失败和策略转移。红十三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损失惨重,未能按计划实现与福建、江西中央红军会合,只得避入深山,化整为零,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持斗争,后来“东宗事件”的发生,标志着红十三军主体解体。第六部分为:红军精神薪火传承。新中国成立后,永嘉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敢为天下先,1956年进行的“包产到户”被称为“农村改革之父”,1983年的桥头纽扣市场,被誉为“东方的布鲁塞尔”。“中国泵阀之乡”、“中国纽扣之都”都源之永嘉。苍山不老,楠水长流,红军精神薪火相传。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同时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浙江省红色之旅经典景区、浙江省青少年红色旅游精品路线。